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双冠龙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双冠龙(学名:Dilophosaurus)是生存于侏罗纪早期的恐龙,双冠龙长达6米,站立时头部高约2.4 米。头顶上长着两片大大的骨冠,故名双冠龙。身长约6米,体形修长。它们的头顶上长有两片半月形的骨质顶饰;部纤细,有许多细小而尖利的牙齿;前肢短小,后肢长而粗壮,用后肢行走,行动敏捷;尾巴长而有力,行走时能保持身体平衡1。

简介双冠龙又名双棘龙、双脊龙、双嵴龙,生活在远古的北美洲。双冠龙的头顶有两个半月形的冠状物,由前额一直延伸到头骨后方,这是它们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其得名原因。双冠龙的头冠很脆弱,不能当作武器使用。但是雄性双冠龙的头冠能在吸引异性的时候发挥重要的作用2。

生物学史名称来源双脊龙(学名Dilophosaurus),又名双棘龙、双嵴龙或双冠龙,是一属兽脚亚目恐龙,生活于早侏罗纪。它的学名是来自古希腊文的“双冠蜥蜴”,因它的头顶有两个冠状物。第一个标本是在1954年所叙述,但直到十几年后才被命名为双脊龙。双脊龙是已知年代最早的侏罗纪恐龙之一,但是相关研究相当少。

双脊龙曾多次出现 在大众文化之中,最著名的是在电影《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中被描述为会喷毒液的恐龙。此外还有众多的电玩游戏。但这些作品中的双脊龙有很大的错误。

考古发现双脊龙的第一个标本是由古生物学家Samuel Paul Welles在1943年夏天发现的。这个标本被送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清理并架设,当时被认为是斑龙的一个种,魏氏斑龙(Megalosaurus wetherilli)。

在1970年,Samuel Paul Welles重回化石发现处并测定该地的年代,并发现了一个新的标本。这个新标本具有明显的两个冠饰,它才被确认是独立的一个属,被命名为双脊龙(Dilophosaurus wetherelli),中文译为月面谷双脊龙。之后在1984年,他再次完整地重新描述双脊龙。

第二个命名种是中国双脊龙(D. sinensis),目 前并不确定是否属于双脊龙。由于它的颧骨前端并未接触眶前孔边缘,而且它的上颌骨牙齿是完全在眼眶前面,并在泪骨垂直线前结尾,所以比较类似南极洲的冰脊龙。这个物种是在1987年发现于中国的云南省,与原蜥脚下目的云南龙一同被发现,并于1993年由胡绍锦描述及命名。

第三个种是奇特双脊龙(D. breedorum),是由Samuel Paul Welles等人在1999年叙述、命名。由于双脊龙的第一个标本没有头冠,因此Welles等人认为这个有头冠的新标本(编号UCMP 77270)是不同的新种。Welles在发表研究前逝世,由其他人完成研究与命名。其他古生物学家多不认为这是个有效种。

月面谷双脊龙的一个标本,被发现脊椎有病理迹象,可能是因为受伤或被挤压,而肱骨则可能有脓肿的迹象。另一个月面谷双脊龙的标本,右前肢非常粗状,但左肱骨异常小,这可能导因于生物不对称性变异。生物不对称性变异的原因通常是发展性协调障碍与人口高度压力,因此可知双脊龙生前的生活习性。

在2001年,布鲁斯·罗斯柴尔德(Bruce Rothschild)等人发表一份兽脚类恐龙的压力性骨折研究。他们研究60个双脊龙的脚掌骨骼,没有发现压力性骨折的迹象。

形态特征双脊龙身长约6米,体重达半吨。双脊龙的最明显特征是头颅骨顶端有一对圆形头冠,这些圆冠相当脆弱,不可能作为武器,可能是种视觉辨识物。一份2001年的研究,指出圆冠的大小与两性异形有关。

头颅骨的另一个特征是前上颌骨与上颌骨之间有个凹陷区段,形成前上颌骨牙齿与上颌骨牙齿之间的缺口,类似棘龙科、鳄鱼。它们的牙齿长,但齿根短。早期的假说根据这些牙齿特征,而推测双脊龙是食腐动物,因为前段牙齿不足以杀死猎物、咬起肉块。其他腔骨龙超科的上颌也有相似的凹处。双脊龙可能是包含角鼻龙下目及坚尾龙类的演化支的原始物种。一些古生物学家则将它分类在腔骨龙超科中。

分布范围生活在侏罗纪早期,被发现于美国亚利桑那州。3

生活习性双冠龙生活在1.93亿前的侏罗纪早期,属于肉食恐龙。它长约6公尺,几乎是一辆公共汽车的长度。双冠龙是一种凶恶的怪兽,它生性懒惰,通常以腐食为生。当然要是双冠龙真的饿了,又碰巧遇到了一只美味可口的动物,它们会马上追过去,甚至为了争夺食物大打出手。

双冠龙在捕食猎物的时候,有时会突然喷出一口可怕的毒液,使猎物失去知觉。现 在就让我们来瞧瞧双冠龙的一些主要特征,它的脖子强壮而灵活。这样的脖子能轻易地搜寻并撕扯动物。它的尾巴也很长,根部很粗,愈到尾端愈细。它的嘴巴相当纤细,牙齿锋利无比,看起来有点像鳄鱼的嘴巴。

双冠龙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的头上的一双骨质头冠,在头部的上方你可以看到两片很薄的半月形头冠骨,并排由前额延伸到头骨的后部。由于它的头冠是由两片极薄的骨头构成,非常脆弱,因而从不用来作打斗的武器。如果在一场捕食博斗中,小动物咬中了它的头冠,它会感到疼痛,为了保护自己的头冠有时它会放弃猎物,另找其它的食物。

大众文化双脊龙最早出现于1984年的科幻小说《Carnosaur》,一只双脊龙咬死一位英国议员。

双脊龙出现于1993年的电影《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与同名原著小说《侏罗纪公园》之中。在电影版本中,双脊龙的颈部拥有可收缩的皱折,类似褶伞蜥,而且能射出致盲毒液,使猎物失明且瘫痪,类似喷毒眼镜蛇。但没有证据可以显示双脊龙有这种行为。电影版的导演史蒂芬·史匹柏将双脊龙的体型缩减,成为身长1.5米,高度0.9米的小型恐龙。在电影的引述中则将这小型的双脊龙解释为幼年个体。

在《侏罗纪公园》的小说版本中,双脊龙的高度为3米,没有皱折,但拥有毒性唾液,在咬伤猎物时派上用场。而公园的研究人员发现后,打算将它们的毒腺移除,但必须杀死这只双脊龙,而遭到公园的拥有者约翰·哈蒙德(John Hammond)所反对。

电影《侏罗纪公园》的周边商品,包含了玩具与电视游戏,例如《侏罗纪公园:基因计划》(Park: Operation Genesis),甚至有街机游戏《失落的世界:侏罗纪公园》,通常包含了双脊龙不过被错误的描述成小型肉食恐龙其实这样是不科学的别被游戏欺骗了。

另一种电视游戏《帕拉世界》(ParaWorld),则参考双脊龙在《侏罗纪公园》中的形象。另一个以恐龙为主题的游戏《侏罗纪圣战》(Jurassic Wars),则将双脊龙描述成喷出有毒唾液,如同电影的叙述。2009年的动画电影《冰原历险记3:恐龙现身》(Ice Age: Dawn of the Dinosaurs),也参考《侏罗纪公园》的有毒动物设定。而2008年发行的电视游戏《恐龙猎人》(Turok),则将双脊龙描述成中型的无毒恐龙。

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中,双脊龙同样被描述成会喷射毒性唾液的侏罗纪怪兽。

电视节目《恐龙纪元》(When Dinosaurs Roamed America)中也出现了一只双脊龙,该双脊龙将一只近蜥龙杀死,并吓走一群合踝龙。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磊 - 副教授 - 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