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尖叶木樨榄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尖叶木犀榄(木犀科木犀榄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10m。小枝褐色或灰色,近四棱形,无毛,密被细小鳞片。从扦插到长成1m球形需3年时间。主要分布于云南及四川西部,生于海拔600~2800m山林中。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嫩枝具纵槽,密被锈色鳞片。单叶对生,叶柄长3~5mm,被锈色鳞片;叶片革质,狭披针形至长圆状椭圆形,长3~10cm,宽1~2cm,先端渐尖,具长凸尖头,基部渐窄,叶缘稍反卷,两面无毛或在上面中脉被微毛,下面密被锈色鳞片。,圆锥花序腋生;花序梗具棱,稍被锈色鳞片;苞片线形或鳞片状,长约1mm;花梗长0~1mm;花白色,两性;花萼小,杯状,齿裂;花冠长2.5~3.5mm,花冠管与花萼近等长,裂片椭圆形;花丝极短,花药长椭圆形,内藏,稍短于花冠裂片;子房近圆形,花柱短,与花冠管近等长,柱头头状。果宽椭圆形或近球形,长7~9mm,径4~6mm,成熟时呈暗褐色。花期4~8月,果期8~11月。

生长环境尖叶木樨榄起源于南亚古地中海区域,为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残存种类。分布于印度、中国、克什米尔、巴基斯坦,阿富汗。在我国主要分布云南、四川、西藏,分布纬度为北纬24°27'~31°1',海拔600~2300m。分布范围广,海拔高差大。在云南一般分布海拔较低,多在600~1600m之间,年平均温度18~23℃,年降雨量700~1000mm;在四川分布海拔较高,多在1600~2300m之间,年平均气温12~17℃,年降雨量800~1000mm,在西藏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分布海拔1800m左右。整个分布区的年日照时数为1600~2500小时。

尖叶木樨榄分布地区的土壤多为酸|生和微酸性的山地红壤,pH5.5~6.8,也有7.2的褐色土。其质地多为结构较紧实的黏土和粉黏土,也有结构较为疏松的壤土,在一些地区,土壤中石砾含量很高。总的来说,土壤类型多样。

尖叶木樨榄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多限于河谷地区。在云南海拔1000m以上地区,常成小片生长于村落附近或岩石裸露的石灰岩山地。1

分布中国云南。主要分布于云南及四川西部,生于海拔600~2800m山林中;印度也有分布。2

品种来源中国云南。2011年5月陇南市油橄榄研究所邓煜从云南海口林场引入2株,定植于陇南市油橄榄研究所大堡油橄榄品种园。2

用途可栽作园林绿化树种,可修剪成多种造型,在庭园中孤植、列植、丛植均可。也可作嫁接油橄榄的砧木。根、叶可入药。3

苗木培育苗木培育以种子繁殖为主,亚热带地区播种期一般以春播为宜,热带地区冬春均可播,夏季气温高,种子播后会重新休眠,发芽率极低,不宜播种。种子播前用冷水或50℃温水浸泡6~7天,每天换水一次,待种子充分吸水后再播;也可用河沙催芽10~15天后播。采用条播或撒播,也可根据需要点播于容器内,播后覆土约3cm,再用松针或稻草覆盖,浇足水,以后视情况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也可进行扦插育苗。但扦插苗侧枝萌发力弱,难修剪成形,不宜提倡。1

病虫害防治从目前人工引种栽培的情况看,尖叶木樨榄尚未发现危害性病害发生。常见的虫害主要有以下两种:

1、金龟子:在幼苗幼树期,金龟子(蛴螬)幼虫会啃食尖叶木樨榄根部造成立枯死亡,如发现用3—5克呋喃丹施根茎周围即可防治。

2、黑介壳虫:这是一种分布广泛,危害性广的害虫,在多数树木上都有虫源存在,危害严重能造成植株生长势衰弱,发育不良,并常常引起煤烟病的发生,影响植株光合作用。黑介壳虫主要是危害尖叶木樨榄的茎干和枝条,如发现,用40%乐果乳液或甲胺膦液喷洒(重点喷干、枝)即可防治。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