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花绒坚甲虫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花绒坚甲虫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同物异名D. longulus Sharp原是指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坚甲科Colydiidae的一种。后独立出来成为穴甲科Bothrideridae昆虫,别名花绒寄甲、花绒穴甲、木蜂寄甲和缢翅寄甲等。2004年杨忠岐认为这种甲虫为寄生性昆虫,故将其中文名改为更能反映其生物学习性的名称--花绒寄甲。寄生于多种天牛体内,一般情况下都在寄主体外取食,直至完成各阶段的发育。扩散能力不强,因此其发生也因地区而异,在天牛发生少的杨树丰产林内,未发现过花绒坚甲寄生,但在北京西山光肩星天牛猖獗危害的杨树行道树上,自然寄生率极高1。

物种介绍花绒坚甲是星天牛类(包括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nobilis 、光肩星天牛A. glabripennis和星天牛A.chinensis)昆虫的重要天敌。其寄主除星天牛类外,已知还有2目3科12种,包括膜翅目的黄胸木蜂、鞘翅目的六星吉丁、十班吉丁、合欢双角天牛、锈色粒肩天牛、云斑白条天牛、桑天牛、栎山天牛、刺角天牛等。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2—10.0mm,宽2.1—3.8mm,体鞘坚硬,深褐色。头凹入胸内,复眼黑色,卵圆形。触角短小,11节,端部膨大呈扁球形,基节膨大。头和前胸密布小刻点。腹板7节,基部2节愈合。鞘翅上有1个椭圆形深褐色斑纹,尾部沿中缝有1个粗“十”字斑,每翅表面有纵沟4条,沟脊由粗刺组成。足附节4节,有爪1对。

卵乳白色,近孵化时黄褐色,长0.8—1.0mm,宽0.2mm,中央稍弯曲。幼虫初孵幼虫头、胸、腹明显,胸足3对,腹节10节,每节两侧都生有1根长毛,尾节的2根最长。老熟幼虫胸足退化,腹部变得特别肥大,头、胸部很小,呈蛆形。

茧蛹茧长卵形,长6.3-14.6mm,宽2.6—5.4mm,刚结茧时为白色,后变成深褐色,丝质。蛹为裸蛹,蛹体黄白色,足、翅折于胸部腹面,羽化前颜色变深。

生活习性在北京1年发生1-2代,以成虫越冬,翌年4月越冬成虫开始取食,并交尾产卵。5月上旬第一代幼虫开始寄生,6月中旬为寄生高峰期。7月中、下旬为第二代寄生高峰期。成虫羽化后在茧内停留几天,然后咬破茧壳爬出,先把茧壳食尽再爬出虫道外。白天隐蔽在树洞、虫道或树皮裂缝处,黄昏时爬出,在树干上爬行、取食和交尾,黎明前又回到隐蔽场所。成虫以枯枝、落叶和树干的老表皮为食,取食时常几个或十几个群集一起。取食过的地方留下一个个小孔。善爬行,不喜飞翔,稍有趋光性,在诱虫灯下可诱到个别成虫。受惊扰停止活动成假死状,稍停片刻后迅速爬到隐蔽处躲避起来。秋后以成虫在老树洞、旧虫孔和树根周围松土下、枯叶中越冬。成虫的寿命很长,自7月到次年7月都可见到越冬代成虫。卵产在虫道壁或粪屑中,产在虫道壁上的常几粒乃至上百粒排成一片;产在粪屑中的1至几粒成一堆,无覆盖物。1头雌虫可孕卵33-419粒,卵期9—11天,平均10.2天。幼虫孵化后,依靠发达的胸足迅速爬行寻找奇主,当找到幼虫、蛹或刚羽化的成虫后,便立即在这些寄主的体节间或翅下开始咬食,这时寄主显得焦躁不安,来回翻动,直至死亡寄主死亡后初期身体发黄变软。一旦咬破表皮便将头都插入寄主体壁取食体内物质。如果寄主是者踊或刚羽化的成虫外皮坚硬,或是寄主个体大而在其上寄生的花绒坚甲幼虫个数少时,则幼虫也会钻入奇主体壳内取食,残留下外表皮,并在其内结茧化蛹,因此常被误认为是体内奇生。一般情况下都在寄主体外取食,直至完成各阶段的发育。幼虫1至数十头进行单个或群居取食,并不互相残杀。当寄主体上只寄生1头幼虫时,也能把奇主致死,其幼虫发有粗壮肥大;寄生2—5头时,幼虫仍较肥大,寄生7—17头时则个体变得大小不一;寄生17头以上时个体显著变小,虽然多数也能结茧,但结茧后不能完成发育便死亡。幼虫取食阶段需5—6天,老熟时停止取食,大多数就地吐丝纺茧,2天后在茧内化踊,当环境恶劣时有的也会蠕动到别处结茧,自结茧到成虫咬破茧壳需20—49天。自5月到9月上旬都可见到天牛幼虫体壁上有花统坚甲幼虫寄生。花绒坚甲的扩散能力不强,因此其发生也因地区而异1。

分布国内分布广东、上海、江苏、安徽、湖北、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北京、陕西、宁夏、甘肃、辽宁、内蒙古。

国外分布日本本州、九州和大阪1。

防御花绒坚甲虫的体鞘非常坚硬,颜色为深褐色。头向胸内凹进去,复眼是黑色的。触角比较短,分成11节,触角的端部膨大,形状像一个扁球。前胸和头上布满了小小的刻点,鞘翅上有一个深褐色的斑纹,是椭园形的,尾巴沿着中缝长着一个粗粗的“十”字形斑纹,每个翅膀的表面都有4条纵沟。

花绒坚甲虫可是昆虫界的演技派。当它们受到干扰的时候,就会马上停止活动成假死状。敌人发现它们已经“死”了,就会放弃与它们交战。等到危机过去之后,它们又会发挥自己的奔跑优势迅速地爬隐蔽的地方躲藏起来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