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概念
地籍系统包括地籍制度和地籍方式两个方面。地籍制度指的是社会对地籍的需要以及地籍应当具备的功能。地籍方式则属于技术范畴,它是为满足地籍制度的要求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包括地籍信息的采集、储存、管理、维护、提供利用等措施。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矛盾的,一方面地籍制度决定地籍方式,地籍方式为地籍制度服务;另一方面,地籍制度不能脱离当时的经济技术状况而对地籍方式提出过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受地籍方式的制约。
文字地籍是以文字叙述的方式记载土地的位置、面积和权属,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地籍方式,我国古代多采用这种方式。
图形地籍以“图文并茂”的方法表示土地的属性。明朝的“鱼鳞图册”以及现在沿用的地籍图都是它的代表。图形地籍具有直观性强、价格低廉等特点,现在世界上仍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采用这种方式。缺点是精度低,更新困难。这些致命的弱点使得图形地籍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坐标地籍(又称数字地籍或者解析地籍)则是用数字来表示土地的位置及其它属性的,它是为了适应产权地籍的较高的精度要求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具有许多优点,它也是实现地籍管理自动化和建立土地信息系统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自动化地籍是以坐标地籍为基础,借助于计算机等先进设备,将界址点坐标以及其它地籍信息储存在计算机内,需要时可以自动绘出土星或者印出坐标,它是地籍管理发展的方向。
从以上可以看出,文字地籍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形式,现在它仅作为一种其它地籍方式的辅助形式而存在的。自动化地籍须以坐标地籍为基础,要建立自动化地籍就要首先建立起数字化的坐标地籍。所以,我国的地籍方式,无非是在图形地籍与坐标地籍之间作出选择,或者采取两种方式的折中方案。1
坐标地籍的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坐标地籍便流行于欧美各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其他地籍方式所无法具备的许多优点:
1、界址点的点位精度及面积的计算精度高,并且完全不受地籍图比例尺的限制。
2、地界位置以坐标的形式独立存在,地界的更新与恢复不存在对原来状况的依赖性。从而有效地避免了由于图纸变形等引起的各种误差的英雄,以及界标丢失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3、由于坐标地籍以数字的形式表示土地的位置、形状、权属和利用现状,因而较图形地籍更能迅速地和方便地进行地籍的更新与输出。
4、界址点的实测可以采用自由坐标系,而且可选用多种比例尺。只要实施了与基准点的联测,就可以将所有的坐标统一转换到以高斯-克昌格投影为基础的北京坐标系中去。
5、采用坐标地籍,有利于将其他部门和学科的数据信息与地籍信息组织在一起,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使地籍真正纳入到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中去。
6、不论采取什么样的先进技术来获取地籍信息,坐标总是它们的最终形式。因此,坐标地籍是地籍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建立自动化地籍和土地信息系统的基础和前提。1
建立坐标地籍的几种方案坐标地籍的实质是对必要的地籍信息以数字形式进行采集、保存和管理。根据地籍信息采集的方式,坐标地籍的建立有以下几种方案:
1、坐标实测法。利用电子速测仪或者经纬仪与测距仪,在野外实测界址点和地物点的坐标。这种方法精度最高且均匀,但费用亦高。
2、航片量测法。利用立体测图仪或者解析测图仪,在航片上进行坐标量测,从而获得点的坐标。这种方法精度较高且均匀,但需要价格昂贵的仪器。
3、平板仪测图法。利用大小平板仪实测地籍图,或者对现有的地形图进行补测、调绘,获取地籍图,然后再数字化地籍图,获得点的坐标,这种方法费用低,而且容易实现,但精度太低,往往不能满足需要。
4、以上几种方法混合使用。例如,界址点用第一种方法实测坐标,地物点用第二种或者第三种方法成图。这种方法精度和费用都居中,但精度不均匀。
上面的第2和3两种方法,实质上是首先建立图形地籍,再通过图解或者数字化地籍图获得坐标地籍,因此,从精度的角度来讲,这两种方法并不能代表坐标地籍,只有采取第1种方法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坐标地籍,满足产权地籍的需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