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竹叶青蛇雄性平均体长 686 mm,雌性平均体长 830 mm。2竹叶青蛇头较大,呈三角形,颈细,头颈区分明显。体背呈草绿色,腹面稍浅或呈草黄色。自颈部以后,体侧常有由背鳞缀成的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纵线,或为黄色纵线。眼睛多数为黄色或者红色,瞳孔呈垂直的一条线,尾较短,焦红色,具缠绕性。眼与鼻孔之间有颊窝(热测位器)。头背都是小鳞片,头顶具细鳞;左右鼻间鳞不相切,由细鳞分开;鼻鳞与第一上唇鳞被鳞沟完全分开;背鳞除最外一行外均起鳞,躯干中段背鳞19~21(偶有23)行;腹鳞150~178对,尾下鳞54~80对。
栖息环境竹叶青蛇属的蛇种通身背面多为绿色与鲜绿色,眼睛红色2。竹叶青蛇生活于海拔150~2000米的山区树林中或阴湿的山溪旁杂草丛、竹林中,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岩石上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在中国,竹叶青蛇生活于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的平原、丘陵或低山区。
生活习性竹叶青蛇白天晚上均会活动,蛇的体色通常与其生境有关,体色与环境相似,从而形成保护色,不易于被天敌或捕食者发现3。它们的树栖性很强。竹叶青蛇常吊挂或缠在树枝上,尤其喜栖于山洞旁树丛中;多于阴雨天昼夜活动,夜间活动更频繁;以蛙、晰蝎、小鸟和鼠类等小型动物为食;适合温度在22~32度之间;性情为神经质,具攻击性,有毒。
繁殖方式竹叶青蛇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胎生的动物。自孵化生出后2~3年性器官成熟4。竹叶青蛇在春季或秋季发情交配,在繁殖季节,雌蛇尾基部的一种腺体能散发出特殊的气味,雄蛇凭借这种气味追踪雌蛇。在繁殖季节,一条雄蛇可与几条雌蛇交配。在每年的繁殖季节,雌蛇虽然只有一次性接受交配,但存于雌蛇泄殖腔内的精子在3年内仍有受精能力。因此,人工饲养中,公、母蛇比例1:8便可。
蛇的生殖有卵生与卵胎生两种。竹叶青蛇少数为卵生,绝大部分品种为卵胎生,一般而言,其产仔期为7~8月,每次产4~15仔。竹叶青蛇产完卵即离开产卵处,让卵在自然条件下孵化。卵胎生的蛇,其卵在各自输卵管内发育,然后产一仔蛇。
分布范围竹叶青蛇广泛分布于亚洲大部分地区。中国的长江以南、南岭山脉以北等都能看到竹叶青蛇的身影3。
保护级别竹叶青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物种(LC)。
竹叶青蛇已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录》。
毒性特征毒素竹叶青蛇是世界10大最致命生物之一,产生的毒素是血循毒。血循毒的种类多,成份复杂,以心血管和血液系统为主,产生多方面的毒性作用。
竹叶青咬人时的排毒量小,其毒性以出血性改变为主,一次可排干毒15毫克,但平均100毫克才会致死,所以很少至人死命,但如果不及时治疗,会留下伤残。
症状伤口牙痕2个(偶尔可能只有一个),间距0.3~0.8厘米。伤口有少量渗血,疼痛剧烈,呈烧灼样,局部红肿,可溃破,发展迅速。其典型特征为血性水泡较多见,且出现较早;一般较少出现全身症状。全身症状有恶心、呕吐、头昏、腹胀痛、局部红肿,粘膜出血等症状。部分患者吐血、便血,严重的有中毒性休克。其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的火热毒症状,故称“火毒”。
在福建、台湾、广东等省,竹叶青是造成毒蛇咬伤的主要蛇种。竹叶青蛇咬虽不致有生命危险,但咬伤的病例很多,故危害甚大。
主要价值观赏价值竹叶青蛇全身翠绿,眼睛黄色或者红色,是一种美丽的毒蛇,观赏价值极高。
药用价值用竹叶青蛇等毒蛇泡酒对人健康有益只是一种民间流传的说法,并无任何科学依据。大部分蛇身上长有寄生虫,用带寄生虫的蛇泡酒或生吃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特别是眼镜蛇、竹叶青蛇等毒蛇的毒性都很大,用其泡的药酒不能轻易内服或外用。所以,不能乱用毒蛇泡酒饮用。
咬伤急救如果被蛇咬伤,要立即挤出含有蛇毒的血液,及时送医打破伤风和抗蛇毒血清,否则可能会导致毒液扩散。
如果身边有水,就边挤出伤口的血边以清水冲洗,或者是用消毒过的小刀划开伤口挤血;再者想办法结扎伤口的近心端,如伤在足背,则在踝关节上端和膝关节下端结扎;如伤在手背,则在腕关节上端和肘关节下端结扎。需要注意的是,捆扎伤口的时间不能过长,一般每扎1小时要松开绳子2~3分钟,以免肢体长时间缺血而坏死。
相关规定无论野生还是驯养的竹叶青蛇,经营者都必须获得“三证”,即《野生动物猎捕证》、《野生动物准运证》和《野生动物经营许可证》,违者将受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