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果树(学名:Stranvaesia davidiana Dcne.),别名:斯脱兰威木(经济植物手册),是蔷薇科红果树属植物,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10米,枝条密集;小枝粗壮,圆柱形,幼时密被长柔毛,逐渐脱落,当年枝条紫褐色,老枝灰褐色,有稀疏不显明皮孔;冬芽长卵形,先端短渐尖,红褐色,近于无毛或在鳞片边缘有短柔毛。1
形态特征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10米,枝条密集;小枝粗壮,圆柱形,幼时密被长柔毛,逐渐脱落,当年枝条紫褐色,老枝灰褐色,有稀疏不显明皮孔;冬芽长卵形,先端短渐尖,红褐色,近于无毛或在鳞片边缘有短柔毛。叶片长圆形、长圆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5-12厘米,宽2-4.5厘米,先端急尖或突尖,基部楔形至宽楔形,全缘,上面中脉下陷,沿中脉被灰褐色柔毛,下面中脉突起,侧脉8-16对,不明显,沿中脉有稀疏柔毛;叶柄长1.2-2厘米,被柔毛,逐渐脱落;托叶膜质,钻形,长5-6毫米,早落。复伞房花序,直径5-9厘米,密具多花;总花梗和花梗均被柔毛,花梗短,长2-4毫米;苞片与小苞片均膜质,卵状披针形,早落;花直径5-10毫米;萼筒外面有稀疏柔毛;萼片三角卵形,先端急尖,全缘,长2-3毫米,长不及萼筒之半,外被少数柔毛;花瓣近圆形,直径约4毫米,基部有短爪,白色;雄蕊20,花药紫红色;花柱5,大部分连合,柱头头状,比雄蕊稍短;子房顶端被绒毛。果实近球形,桔红色,直径7-8毫米;萼片宿存,直立;种子长椭圆形。花期5-6月,果期9-10月。1
生长环境生长于海拔1000-3000米的山坡、山顶、路旁及灌木丛中。1
分布范围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江西、陕西、甘肃。越南北部也有分布。1
主要价值树姿优美,春花雪白,秋果红艳、是良好的观叶、观果树种,可丛植、坡植、在园林中作绿篱,或在路边、假山石旁配植;也可盆栽,是制作盆景的好材料,宜于庭园或坡地种植。2
繁殖方法一般用播种繁殖,种子釆后立即播种,或砂藏至次年舂播;由于须根不多,移栽寸要注意带土移栽,并剪去部分枝梢。2
栽培技术1.栽植 地栽时应选择远离渗水坑、阳光充足或稍遮荫的地方。栽植穴中拌人适量的腐烂枝叶或稻壳,保证排水畅通。苗木须根少,要剪除部分枝梢,带土移栽。栽植时间可在冬、春季或雨季。3
2.光照与温度 红果树喜光,应栽植或摆放在阳光充足处。喜温暖、凉爽,盆栽植株冬季要人室保护,防冻伤。3
3.浇水与施肥 为加速幼树成形,应加强肥水管理。生长期间每月施l一2次稀肥水,并注意浇水,特别是夏季,要保证水分供应,保持盆土湿润或偏干状态。冬季施人基肥,并适当控制浇水,避免盆土长期于燥。地栽植株管理比较粗放,可在郑州地区自然环境下正常生长。3
4.整形修剪 红果树萌芽力强,短截极易形成丛生枝。作乔木状栽培,要选留有一定高度主干的苗(幼树)栽培。其措施见石楠类。3
相关变种柳叶红果树该变种叶片窄披针形近似柳叶,长6-11厘米,宽1.6-2.8厘米;果亮红色,直径约8毫米。
分布于四川、云南、台湾。41
早田文藏 B. Hayata 将中国台湾产的红果树,原列入石楠属中,后改列本属并另订为新种,命名为 S. niitakayamensis (Hayata) Hayata, 经检查台湾标本与红果树柳叶变种甚难区别,故列为同物异名。
波叶红果树该变种与前者区别,叶片较小,椭圆长圆形至长圆披针形,边缘波皱起伏,长3-8厘米,宽1.5-2.5厘米;花序近无毛;果桔红色,直径6-7厘米。
分布于陕西、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生长于海拔900-3000米山坡、灌木丛中、河谷、山沟潮湿地区。14
毛萼红果树毛萼红果Stranvaesia amphidoxaC.K.Schneid红果树属 Stranvaesia Lindl。常绿灌木,高达2—4m。叶片椭圆形,长圆形或长圆4—10cm,宽2—4cm,先端渐尖,面深绿色,下面褐黄色,托叶早落。伞房花序,总花梗和花梗均密被。花瓣白色,近圆形;果实卵形。有观赏价值。5
光萼红果树本变种花序近伞形,花梗、花萼及果实均无毛。
产梵净山、松桃、兴仁、兴义、安龙,生于海拔1300-1700米的密林中。分布于湖南、广西等省。6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成玉林 - 副教授 - 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