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木(Lepidodendron)是石松类(化石)类中已绝灭的鳞木(Lepi-dodendrales)是古代最有代表性的树木之一。是木本蕨类。出现于石炭纪,乔木状,与许多热带沼泽植物共同繁殖在热带沼泽地区,形成森林,是石炭纪重要的形成煤原始物料,也是古代素食动物的口粮之一。
形态特征石松中已绝灭的鳞木目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属。出现于石炭二叠纪,乔木状,是石炭二叠纪重要的成煤原始物料1。木本植物粗直,枝条多次二歧分枝,形成宽广的树冠。叶螺旋排列,线形或锥形,长可达半米,具单脉。叶的基部自茎面膨大突出,当叶脱落后在其表面留下排列有规则的鳞状叶座。叶座绝大多数作纵菱形或纺锤形,通常不呈纵横的行列而为螺旋状排列。叶座作横菱形或斜方形,中央有一个很小的维管束痕,两侧各有一通气道痕或称侧痕,有的种在叶痕之下的叶座部位还有一对通气道痕。叶痕的上面有一个很小的叶舌穴,内具一叶舌。鳞木的输导系统在主茎中常为管状中柱型,而小枝则为原生中柱型。中柱在茎的直径中仅占一小部分,而皮层部分却很厚,由内、中、外 3带组成,次生周皮自外带皮层中发生,显然,它们的输导与支持功能是分开的。茎干的基部为根座,类似根,也作二叉分枝状。根自根座四周生出。根座也具有很厚的皮层,比较细弱的中柱和很发育的次生组织。
与鹿角蕨的区别鹿角蕨在全世界共有15种,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属附生性多年生蕨类草本植物,性喜阴湿环境,耐阴性较强,大多附生在高大树木的茎杆开裂处或分枝处,也可生长在浅薄泥炭土、腐叶土或潮湿的岩石处。它的根状茎肉质,横向生长叶丛生下垂,叶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能进行光合作用,帮助鹿角蕨摄取养分的正常的绿色叶片,其蕨摄取养分的正常的绿色叶片,其幼叶为灰绿色,成叶为深绿色。另一种类型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主要用来帮助植物体收集枯枝落叶、雨水和尘土等,在一些细菌和微生物的帮助下,把有机物分解成方便植物体吸收的无机物和供植物成长发育所需的腐殖叶。由于鹿角蕨株形奇异,姿态优美,是极好的室内悬挂观叶植物,因此经常被作为观赏植物引种和栽培,还被贴于古老枯木或树茎干上作壁挂装饰。人工种植鹿角蕨时,一般采用分株繁殖的方法,而分株时间最好是在二、三月份或六、七月份。分株时,首先在母株上选择比较健壮的子株,再用刀沿着叶片的底部轻轻切开,最后种植到花盆中2。
特点孢子叶聚集成孢子叶球,着生于小枝顶端。每个孢子叶的腹面(即上面)有一孢子囊。孢子囊有大小两种:小孢子囊内含有很多的小孢子;大孢子囊含有4、8或16个大孢子。
生长环境生长在炎热潮湿的沼泽地中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