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雄鲵全长175毫米~211毫米,雌鲵170毫米~197毫米。头部较扁平,唇褶甚发达,成体颈侧无鳃孔,犁骨齿列短,左右间距宽,呈“/ \”形,前颌囟较大。躯干浑圆或略扁平,皮肤光滑,肋沟一般有12条;掌、跖部腹面无角鞘,指、趾各4。体背面深灰色或橄榄灰色,无斑或有细麻斑;腹面色略浅。
雄鲵全长175~211 mm,雌鲵全长170~197 mm,雄、雌鲵尾长分别为头体长的104%和96%左右。头部较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宽圆,唇褶发达; 成体颈侧无鳃孔或鳃的残迹; 前颌囟大, 犁骨齿2短列, 左右间距宽,每侧有齿4~6枚。躯干圆柱状或略扁; 尾基部粗圆,向后逐渐侧扁; 尾鳍褶低厚而平直,末端钝圆。皮肤光滑 (少数地区有皮肤满布瘰疣的变异个体) ,眼后至颈褶外侧有一条浅沟; 肋沟12条左右; 头腹面有多条纵褶,颈褶弧形。前、后肢贴体相对时,指、趾端相距2~3个肋沟之间距; 掌、跖部无黑色角质层; 前足4个指,后足4个趾,有的个体指、趾末端黑色。体尾背面暗棕黄色、深灰色或橄榄灰色等,其上有酱黑色细小斑点或无斑 (皮肤具瘰疣的变异个体为浅褐黑色) ; 腹面较背面颜色略浅。雄鲵肛部隆起,肛孔呈 “↑” 形,其前端中央有一个小乳突。卵袋长102~140 mm,直径10~12 mm,呈螺旋状弯曲,表面有细纵纹; 卵径3.7 mm,浅黄色; 幼体全长 41 mm时背鳍褶起于尾基部,具3对外鳃,全长64 mm左右时外鳃消失,即完成变态。1
生活习性生活于海拔1500米~4250米的高原或高山高寒地区的流溪内,或者栖息于泉水石滩及其下游溪沟内。溪内一般石块较多。成鲵以水栖生活为主,白天多隐于溪内石块下或倒木下。繁殖期为5~7月,雌鲵产卵鞘袋1对,固着在石块或倒木底面,袋内有卵16~25粒。成鲵主要以虾类为食。
种群分布西藏山溪鲵分布于四川东南部、西藏东部、甘肃南部。
生物学资料该鲵生活于海拔1 500~4 250 m的山区或高原流溪内,多栖息于溪内石下或泉水沟石块下,以石块较多的溪段数量多。成鲵以水栖生活为主,白天隐于溪水底石下或倒木下,当地药农称 “杉木鱼” ,主要捕食虾类和水生昆虫及其幼虫。
5~7月为繁殖季节,雌鲵产卵袋一对,一端固着在石块或倒木底面,每条卵袋内有卵16~25粒,一条雌鲵可产卵36~50粒。1
种群状态中国特有种。该鲵有药用价值,因过度利用和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其种群数量减少。受胁等级: 易危VU。1
饲养西藏山溪鲵的饲养难度相当大,温度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要控制在10度甚至以下,水质要清澈无异味,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是进行流水饲养,要给与足够的空间,一平米养十条左右比较合适,水底最好铺卵石、水草,要有露出水面的,以便西藏山溪鲵出水活动,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养些攻击性小的冷水鱼类,既增加美观,也可以改善饲养缸中的环境。饲料方面:红虫、红线虫以及水蚤、虾肉等等均可,山溪鲵进食量非常少,所以每次不能喂太多一面影响水质。繁殖没有成功,这方面没有经验可谈。饲养西藏山溪鲵是一个需要非常细心地工作,稍不留西,这小东西就会出现状况,乐趣自在其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