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蝎子:你们看人下菜,我会看人下毒

果壳自然
探索万物之美,守护自然的丰富、独特与永恒。
收藏

👇预警:本文含蝎子,大的小的都有👇

我小时候并没有见过蝎子,而一个人越是没见过什么,也就会越惦记什么。在那个信息贫瘠的年代,很长时间以来,见到一只活生生的蝎子一直是我十分惦记的事。

记得刚上小学的时候,一天傍晚我的爷爷骑车带着我回家,途径车公庄的时候突然指着路边的荒地说“那有个蝎子”。我慌忙转头去看,却什么都没看到,倒是从那时候收获到了一句谚语:蝎子拉屎——毒(独)一份。

如今,北京二环路上的车公庄早已繁华得没有一分荒地,而我也知道,再毒的蝎子,也拉不出有毒的屎。

中国最路人的蝎子

在中国,绝大多数有记录的蝎目物种都在西南地区,另有几个种记录在新疆;而其余多数地方,要么没有蝎子自然分布,要么就只有东亚钳蝎 Mesobuthus martensii (也被称为马氏正钳蝎)这一个种的记录。

一只雌性东亚钳蝎,摄于北京密云。它们经常在石下栖息。

云南地区较为常见的真蝎属 Euscorpiops 物种,摄于云南盈江。中国的大多数蝎子物种都分布在西藏和云南,西藏的一些物种甚至能分布到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上。

东亚钳蝎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区,尤以华北地区最为常见;它们向北可以分布至辽宁,向西到达内蒙西侧及甘肃,尽管分布地绝大多数都在长江以北,但在福建也曾有采集记录。

与昆虫不同,蝎子的身体分为前体部、中体部和后体部三个基本部分。前体部是一块结实的头胸甲,眼便着生在这个部位,螯肢、触肢和步足也全部着生在前体部;中体部则是肥厚的“肚子”部分;而细长的“尾巴”就是后体部。

蝎子的身体结构示意图,1为前体部,2为中体部,3为后体部。图片:Wikimedia

看“人”下毒

蝎子的那一对大夹子被称为触肢,而在腹面位于前体部与中体部交接的地方,有一对近三角形的具有梳齿状结构的栉器,这是蝎子感受地面震动的器官。在“尾巴”的末端,蝎子还有一个标志性的、可以用来蛰刺的结构,这个结构的所在分节被称为“尾节”,尾节具有膨大的毒囊和尖锐的蛰刺。

一只尚未成年的雄性东亚钳蝎,相比肥硕的雌性,雄性个体显得精瘦一些。如今在北京,闹市区已经见不到它们的身影,最近的观赏地点也要到香山这样的地方。

和其他多数蝎子一样,东亚钳蝎也是昼伏夜出的捕食者。在夜晚,它们常常从栖身之所——通常是石下或者墙缝——爬出觅食;或者是探出身体前半部分,张开“双臂”守株待兔。当有体型合适的小动物碰触到它们的触肢时,一对螯便会迅速合拢夹住猎物,并会探出尾巴上的蛰刺将毒液注入猎物体内。

当然,如果是明显体型较大的来访者,那么东亚钳蝎常常也会迅速避让,躲回缝隙。

正在吃蟑螂的某种蝎子。图片:Bernard DUPONT / Wikimedia

蝎子捕猎并非必须使用蛰刺,当猎物很小或者没有明显的挣扎能力时,东亚钳蝎也可能会直接用螯肢撕扯猎物吃掉。至少在饲养环境下,它们也可以捡拾投喂的昆虫尸体,相信在野外,如果遇到这样的机会它们也不会放弃。

紫外灯照一下,有惊喜

一个有趣的小知识:用紫外光照射蝎子时,它们会发出明显的荧光,东亚钳蝎也不例外。

蝎子的体壁层中含有一些荧光物质,这些荧光物质需要积累,同时也会在紫外光下分解,因而刚刚蜕皮的蝎子并不能产生荧光,同样,新生的小蝎子也不行。关于蝎子为什么有这样的能力尚无定论,或许同其夜间识别及警戒天敌有关。

紫外光下的东亚钳蝎,室内拍摄,拍摄个体采自北京海淀。

因为这样的荧光反应,使得用紫外手电寻找蝎子变得非常容易——在一片漆黑中它们如落在大地的点点星光。这也常常给东亚钳蝎带来灭门之灾:干燥后的东亚钳蝎是一味中药,被称为“全蝎”或“全虫”。尽管东亚钳蝎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养殖技术,但在一些地区滥采现象依旧比较严重,甚至可能威胁到种群健康。

紫外光下背着幼蝎的澳链尾蝎 Liocheles australasiae。这张图可以看到,新生幼蝎是不能在紫外光下发出荧光的,新蜕皮的蝎子也不行。室内拍摄,产自泰国的饲养个体。

心疼孩子,都背着吧!

和其他蝎子一样,在繁殖期,一对东亚钳蝎也会手拉手跳起“交配”舞蹈。进入状态后,雄性会把精荚丢在地上,再引领雌性来到合适的位置并把精荚接入体内,完成受精。

在野外,东亚钳蝎通常在7月开始产下后代。雌性东亚钳蝎通常能产下15~20只左右的小蝎子。新生的小蝎子会攀附在母亲的背上几天,除非受到惊扰,这些白胖胖的稚嫩小蝎子一动不动,在完成一次蜕皮后才离开母亲独自生活。

背着新生儿的雌性东亚钳蝎,这些小蝎子会在蜕一次皮后离开母亲独立生活。摄于北京海淀。

独立生活后的小蝎子一切就都靠自己打拼了,等到它们经历一次次蜕皮,熬过各种危险长大成蝎,本能才会驱使它们与同类再次短暂的接触,进入新的轮回。

新生的小蝎子看起来肥胖可爱,它们在母亲的背上不吃不喝,只是安静的等待。如果受到惊扰从母亲背上掉落,它们还会再爬上去。

有虫“假冒”蝎子!

居住在城市中的话,东亚钳蝎基本不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但我们在室内有时会遇到一类微型的“小蝎子”,也时常有网友向我询问这到底是不是蝎子。

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小蝎子”尽管前半部分和蝎子非常相似,但它们没有“尾巴”。这些微型的“小蝎子”叫做伪蝎,它们并非蝎子,而是与蝎子同属于蛛形纲的亲戚。在室内,它们会捕食更小的节肢动物——从小型昆虫,到各类螨虫——因而算得上是室内的有益生物。

很像微缩版蝎子的伪蝎(伪蝎目 Pseudoscorpionida),它们并不是蝎子,也没有蝎子那条标志性的“尾巴”。一些伪蝎可能出现在室内环境,也有一些种会如图中这样,搭乘甲虫的顺风车扩散到新的环境。摄于云南景洪。

另外,南方的朋友还可能遇到另一类与蝎子相似的蛛形纲类群:鞭蝎。

鞭蝎顾名思义,身后有一根鞭子一样的“尾巴”,这类无毒的蛛型类动物能喷射出有明显酸味的防御液,因而又被称为“醋蝎”。

无论伪蝎还是鞭蝎,它们都并非蝎子。

鞭蝎也常被误认为是蝎子,但它们实际上是有鞭目 Uropygi 的成员。同样,鞭蝎也没有蝎子那样粗壮有蛰刺的“尾巴”,它们只有一根细长的鞭子样的“尾巴”。摄于海南琼中。

在仅有东亚钳蝎一种蝎子分布的东部地区,想在城市中见到它们并不容易;不过在离闹市区稍远的郊区或是农村,东亚钳蝎们也依旧顽强地坚守着祖辈们的领土,陪伴着一幢幢破旧的老屋,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漫漫长夜。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本文是物种日历第6年第177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吴小咖是个好孩子。

评论
科普6187331fca2be
儒生级
吃蟑螂的那种蝎子叫大理石纹蝎,毒性一般,一种小型的蝎子,我养过
202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