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行类动物是一种虚构哺乳动物。本目的最大特征是从其始祖特化而来的鼻子,拥有各式各样可想像的演化发展。关于这种生物以及研究它们的科学家皆是由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动物学教授Gerolf Steiner所创造。在现实当中并不存在。
基本信息在虚构作品中,鼻行动物属哺乳类动物,使用鼻子行走,四肢基本退化,繁殖能力不强,妊娠期一般为七个月到一年。根据作者的描述,它们以前生活在南太平洋的哈伊艾伊群岛,并且于1957年因为人类的武器试验而灭绝。
动物特征四肢逐渐退化。它们的四肢作为移动器官早已失去了本的功能,其功能已由鼻子取代。后腿有的退化成两条短小的赘物,有的干脆就失了。而前腿作为一种抓握东西的器官依然存在,但很少使用。鼻行类动物的二个特征是大部分体表有毛,皮毛有各种颜色,有的身上甚至有硬鳞。皮毛细腻、有光泽,十分漂亮。而在足尖、耳朵、头部没有毛。鼻行类动物的第特征是尾巴比较发达,有的尾巴比身体还长,尾巴不仅能套取食物,有的甚至带有毒钩,能置敌人于死地。它们的繁殖力不太强,一胎只怀一个仔,很少一多仔,妊娠7个月到1年。由于栖息的群岛天敌较少,所以存活率较高1。
发现历程二战期间,瑞典人埃纳.佩特鲁森从日本法西斯的集中营侥幸逃出,1941年经漂流辗转来到希埃依群岛,发现该群岛因远离大陆,人迹罕至,不仅尚未进行生态研究,而且有的岛屿根本无人知晓。如其中的希达迪菲岛即是由埃纳发现后才确定方位补画入地图的2。该群岛产生于遥远的地质年代,至迟在白垩纪后期就已与大陆分离。因此岛上生息着许多古老而独特的生物种群,鼻行类动物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种。有的岛上曾有土著人居住,后因染上“外来人”带来的流感病毒而全部死亡。二战后一个国际研究机构曾在群岛的密罗纸利岛东岸建立研究所,进行生物学调查研究,但1957年美国在这里进行核试验,随着无情的巨响与蘑菇云冲天升起,刚刚发现十六年的岛屿与研究人员收集整理的珍贵标本、图片、调查记录案一起葬身海底了。哈拉特书中的图片与资料,据称即来自对当时岛上这些科研图片与记载的残留记忆。
专家研究日本生物学家们根据哈拉的图片和资料,精心制作了鼻行类动物的复原标本,引起了世界生物学家和动物爱好者们的极大兴趣。如能找出确凿的实物标本,那么鼻行类的发现可称为本世纪动物学史上的重大事件。但也有人认为,鼻行类缺乏在动物发展史与分类学上的依据,又没有出土的化石之类可作参考,因此真伪还很难说。如今希埃依群岛业已毁灭,埃纳和哈拉特等人也均已作古。一切均已无从寻觅,真耶?伪耶?面对着复原的鼻行类动物标本,人们除了失望,还有困惑。
1957年,德国海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Heidelberg)的一位动物学教授Gerolf Steiner化名为Dr. Harald Stümpke,用真名为这本书写了后记。在这本书中,Gerolf Steiner煞有介事地编造了Rhinogradentia这个“学名”来为这类动物命名(可以翻译成“鼻行目”或“鼻行类”),把它放在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里作为一目,和灵长目、食肉目之类并列,并划分为“14科193种”,一一给以命名和分类学上的详细描述,还配了黑白线条图,这倒颇增加了它的有趣性。那篇文章里的内容,比如“挪威人在1941年首次发现”(而且这个挪威人还是从日本人的集中营里跑出来的)、“哈伊艾爱群岛(Hi-Yi-Yi Is.)”、 “1950年代被美国人的核弹炸沉”(那个挪威人也便和他发现的鼻行动物一同遇难了)之类就全部来自于这部作品。
此书于1967年由Leigh Chadwick译为英文,由自然历史出版社(Natural History Press)出版,题为The Snouters: Form and Life of the Rhinogrades,又给这种奇怪的动物起了一个名。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学强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