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特征
被毛以石板青为主,脊部大多有一条深棕色的背线,凡被毛深色者,四肢部位多为白色。头较大,额宽而突出,耳大灵活。颈长有颈纹,嚣甲后方成弓形隆起,背腰宽直,胸宽深,尻较缓斜,尾根较粗,蹄圆大。成年体高:公牛144厘米,母牛l 34厘米。成年体重:公牛590千克,母牛500千克。役用性能强,最大挽力:公牛515千克,母牛630千克,阉牛820千克。屠宰率:公牛43%,阉牛51%。净肉率:公牛33%,阉牛40%。母牛12~16月龄性成熟,初配年龄31~36月龄。2
形成历史苏北沿海地区是历史上著名的淮盐产区,至少有千余年历史。水牛是运输大宗海盐及水产的得力役畜。长期以来,由南方引入到苏北滩涂上的水牛,近百年来又在滩涂上成立垦殖公司十多处,垦荒运盐更需要大批水牛,从而形成了“车牛”和“耕牛”两种用途。要求其体格高大而结实,以适应当地环境和繁重使役的需要。水牛在农闲期放牧于牧草生长茂盛的滩涂草地上,终Ft饱食,牛群长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又经不断的选育,逐渐形成了这一良种。往年曾有“海子野牛”之说,这些牛禀性粗野不驯,体格壮硕,好似野牛。其实,这不过是脱群的水牛,终年在滩涂上游荡,成为无主的家畜。如今已不存在这些“野牛”。1
产地及环境海子水牛主要分布在苏北的东台、如东和大丰等县成陆较久的草滩地带,经多年繁殖,逐渐向北分布到射阳、滨海、响水,、直到连云港的云台山麓,南部的海安、海门、启东沿海地带亦有分布。50年代,省农垦部门在沿海诸县建立数十处国营农场,饲养大批体型大的海子水牛,以供繁殖作为役用,并有不少牛只支援外地。1
外貌特点海子水牛头部略大,面部静脉显露,额宽而突,当地群众称“包顶”。耳较大而灵活,群众称“蒲扇耳"。眼大而突,口鼻部较大,颈较长,多数向前下方直伸,具颈纹。髻甲后方成弓形隆起,隆起部的最高处比背部高.出3~5厘米,公牛更为明显。背腰宽直,胸宽而深,胸围大,肋骨开张,但腹部并不膨大。尻部较缓斜,肌肉较丰满,荐部乎直。赚部较小而充实。尾根较粗,尾摆动有力。四肢肌肉结实,筋腱发达,关节强健。蹄形圆大,色黑,白水牛蹄色较浅,多数灰白相间,蹄质致密。毛色以石板青为主,脊椎部大多数有一条深棕色的背线。凡是被毛深色,则四肢下部多呈白色。白水牛在海子水牛群中约占总数的14%。牛角多向后成环抱形,最大的环抱角左右两角弯曲处的最大距离在1米以上,-也有两角向左右成直线平伸,角长70厘米左右,角尖向后略弯,群众称为“扁担角”。1
性能海子水牛寿命较长,繁殖年限亦长。几乎四季都可发情配种,有不少20岁以上的老母牛尚能产犊。东台县新农乡有一头老母牛已31岁,体高142厘米,一生共产22胎,产犊24头(有两胎为双生)。母牛一般在12-16月龄时性成熟,31-36月龄时为初配年龄。发情周期为18----,22天,平均20.3天,发情持续期为1~3天。配种通常在发情后第二和第三天进行。妊娠期多数在320~330天之间。’种公牛自对牙起开始配种,一般8---.9岁时即停配,经去势作役用。农场或牛场的种公牛,一般要配到十多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