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褶皱臂尾轮虫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褶皱臂尾轮虫是轮虫的一种,海洋中的的轮虫大约有50多种,它们多数生活在沿岸浅海区。褶皱臂尾轮虫在海水养殖中能够进行大量培养,并用于海产动物人工育苗的仅有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一种。褶皱臂尾轮虫具有适应力强、生长快、游动缓慢等特点,适合大规模人工培养,是海水鱼幼体不可缺少的开口饵料。

形态特征主体分为头冠部、躯干部和足部三部分,头冠部位于身体前端,头冠上有纤毛环,纤毛环上有3个棒状突起;躯干部位于头冠部之后,被一透明、光滑的背甲所包围,背甲前缘通常具6个棘刺,中间1对棘刺与其他2对等长或比之稍长;足部从背甲后面正中处的一开孔伸出,足很长,上有环纹,后端有1对铗状趾,足的基部有l对黏腺,直通到趾部,趾可利用黏腺分泌的黏液吸附于其他物体上。体形多变,当头冠部和足部都缩人躯干部的背甲内时,其形状上截下圆,如同1个断了脚的高脚杯;当头冠部和足部都伸出来时,又是另一般模样。成虫体长123-315微米1。

生殖交替褶皱臂尾轮虫的生长繁殖是孤雌生殖和有性生殖交替进行。当环境条件适宜时主要进行孤雌生殖,产生非需精卵(亦称夏卵)。非需精卵的壳很薄、且光滑,规格为56-130×48-96μm,成熟后不需受精就能发育成为雌体。当环境条件不适时,产生需精卵。

生存条件未受精的需精卵发育成雄体,经有性生殖产生休眠卵(亦称冬卵)。休眠卵呈橘黄色,壳变厚,卵内有较大的空隙,可以度过冬季。

当环境条件适宜时,休眠卵发育而成雌体。褶皱臂尾轮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其分布由温带到热带广大地区的半咸水和海水水域。褶皱臂尾轮虫喜欢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水体。

褶皱臂尾轮虫对盐度的适应能力很强,但对盐度的变化耐力较低。最适的盐度范围在15-25‰。褶皱臂尾轮虫一般在17-20℃时出现,当水温低于10℃时会产生冬卵、成体死亡。

其最适的温度范围在25-30℃。褶皱臂尾轮虫摄食细菌、浮游藻类、小型的原生动物和有机碎,一般大小在25um以下的颗粒较为合适。

种群变异轮虫是形态变异极大的浮游动物。其中,个体大小变异对轮虫的培养以及生产应用最具实际意义。褶皱臂尾轮虫同样存在个体大小不同的变异,以背甲和后头棘形状为标准,通常分为背甲呈球状的小S型(背甲长100-130u m、宽110 um)、L型背甲呈长圆型,背甲长190-340um、宽150-200 um、S型背甲椭圆型、长120-190u m、宽110 um。具资料介绍背甲长210 um是S型与L型的界限。

明显差异轮虫的个体湿重虽然与所使用的饵料而有所不同,但摄食同一种饵料其L型和S型轮虫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具植木(1978)报告:L型的湿重为4.44ug,S型的湿重为1.86ug,干重分别为湿重的13.5%和18.3%。大上(1976)认为L型和S型轮虫的湿重分别为3.85 ug和1.37ug,干重分别为湿重的12.7%和16.7%。培养水温是导致轮虫形态变异的直接因素,其次是饵料的质量和增殖密度影响。

生产中应根据鱼苗的口径,选择合适的褶皱臂尾轮虫种群,控制在一定的条件下培养。

规模培养在大黄鱼优势养殖区域的闽东沿海地区,用作大黄鱼等海水鱼人工育苗饵料的轮虫为褶皱臂尾轮虫 Brachionus plicatilis。隶属于轮虫门 Rotifera、单巢目 Monogononta、臂尾轮虫科 Brachionidae、臂尾轮虫属Braα chionus。褶皱臂尾轮虫具有个体小、游动缓慢、便于仔鱼捕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对环境适应性强、生长快、繁殖迅速、适合大规模、高密度人工培养等特点,是不可缺少的大黄鱼开口仔鱼与早期仔鱼的适口饵料,是目前的人工配合微颗粒饲料或微胶囊饲料所无法替代的生物饵料。褶皱臂尾轮虫根据个体的大小不同通常被分为3种类型。一般把背甲长在160μm以下、宽100~120μm间的成虫称为S型;把背甲长在190μm以上、宽150μm以上的成虫称为L型;个体大小介于该两者之间的称为M型。但是,培养水温的高低、培养饵料的种类和培养密度的大小均会导致褶皱臂尾轮虫形态大小类型变异。根据实践,同一批褶皱臂尾轮虫,在高温条件下,投喂酵母饵料、高密度培养的轮虫个体均较小;而在低温条件下,投喂微藻饵料、低密度培养的轮虫个体均较大。在生产上可根据仔鱼的口径大小,设置并控制一定的培养条件,以培养出仔鱼适口的褶皱臂尾轮虫群体。褶皱臂尾轮虫能在温度和盐度相差很大的不同水域中生长。但最适的水温范围在23-28℃间。在适温范围内,适当提高水温可促进轮虫的增殖;最适的盐度范围在15~25间,在适盐范围内,适当降低盐度可加快轮虫的扩繁。而水温的突然明显下降或盐度突然明显提升,将造成轮虫的活力下降、沉底死亡,或形成休眠卵,导致轮虫培养的失败。褶皱臂尾轮虫一般滤食25μm以下粒径的细菌、微藻、小型的原生动物和有机碎屑等,并具有嗜好有机物质的特性。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殖方式是单性生殖和两性生殖交替进行的。人工培养条件下的褶皱臂尾轮虫,是以单性生殖,也称为孤雎生殖( parthenogenesis)方式进行繁殖的,群体数量增殖速度很快,可以达到生产上的要求。当轮虫进入有性生殖阶段,就意味着轮虫人工培养的结束或失败。为保证大黄鱼等海水鱼类规模化人工育苗早期仔鱼的饵料供应业界已开发了褶皱臂尾轮虫的室内水泥池、室外大规格水泥池和土池的规模化培养技术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学强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