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甲虫又名甘蔗大象甲虫,学名为甘蔗赭色鸟喙象,属鞘翅目,象虫科,隐颏象亚科,鸟喙象属1。此虫在勐海县于1995年初次发现,为害甘蔗,在一些蔗田零星为害,影响甘蔗产量,同时对竹子、玉米也有一定的危害。
简介甘蔗大象甲虫,学名为甘蔗赭色鸟喙象,属鞘翅目,象虫科。此虫在勐海县于1995年初次发现,为害甘蔗,在一些蔗田零星为害。在勐海各乡、镇均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成为我县甘蔗上的主要害虫,以成虫咬食甘蔗嫩叶,幼虫向下蛀食蔗茎,被害蔗株心叶发黄,茎节缩短变细,最后整株枯死,严重影响甘蔗产量。此虫除危害甘蔗外,还危害竹子、玉米等。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5-27mm、宽9mm,体色橘褐色,触角着生于喙基部,前胸背板中央后缘两侧黑色,鞘翅具3条横黑斑,中间一条在两翅中部相连。
幼虫:肥白、稍弯曲,老熟幼虫体长25mm左右,宽10-12mm,深黄色,头部黄褐色,口器黑色,体呈拱形弯曲,多皱褶。
蛹:灰黑色,蛹室内部用蔗渣,外部用土筑成。
生活习性幼虫蛀食甘蔗茎部,被幼虫蛀食造成蔗茎输导组织坏死,水分、养分运输受阻,叶片由绿变黄,蔗株由上而下逐渐枯死。
成虫5月开始在甘蔗田为害,7月田间发生量达到高峰,交尾产卵后,8月田间出现受害株,严重的田块,株受害率达30%左右,成虫产卵于叶鞘裂开的嫩茎节间,成虫用喙在蔗茎上打洞,然后产卵于洞内,卵经3—5天孵化为幼虫。幼虫从茎的上、中部蛀入并向下蛀食,每条幼虫一生可蛀食1—3株甘蔗。
此虫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内入冬,每年约11月老熟幼虫从蔗茎爬出入土化蛹,12月羽化变成虫,然后蛰伏土中,待次年5月出土活动。
发生与危害云南蔗区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严重蛀食蔗茎的新害虫,是最具威胁性甘蔗害虫。我国其他省区尚无报道,是中国甘蔗害虫新记录。分布于勐海、孟连、弥勒、景东等地区,其中尤以勐海受害最重,目前德宏、临沧也有发生。以成虫咬食嫩茎或未展开的心叶,幼虫向下蛀食蔗茎,被害蔗株心叶发黄,茎节缩短变细,最后整株枯死。1头幼虫危害1株甘蔗,有的可连续转株危害2-3株。受害株率一般为26.2%,重的达61.5%,个别田块高达90%左右。越冬成虫于翌年5月底6月初出土活动,6月下旬至10月上旬幼虫取食危害2。
防治方法1、深耕
危害严重不留宿根的蔗地,甘蔗收砍后,应及时深耕勤耙,造成不利象虫生存的环境加上机械作用和人工捡拾,减少越冬成虫。
2、缩短宿根年限
虫害严重蔗地不留2年宿根,以减少象虫种群在田间积累,降低受害率。
3、蔗稻轮作
甘蔗与水稻轮作,通过长期淹水可消灭土壤中残存象虫,能大大降低受害率。
4、品种合理布局
严重发生危害蔗区,减少易感品种的种植面积,同时不要与玉米轮作。
5、人工捕杀
出土成虫以晴天8~11时、15~18时活动最多,而且虫体大,行动缓慢,有假死性,可在7~8月成虫出土盛期,巡田捕杀,以减少田间卵量,8~9月幼虫钻蛀取食,枯死蔗株大量出现,幼虫尚未入土,可人工割除枯死蔗株,取杀其中幼虫,以减少转株危害和压低虫口密度。
6、水淹防治法
10月上中旬幼虫入土盛期,甘蔗生长旺盛,可放水淹灌蔗地。一般淹过垄面3天左右。可淹死地下象虫。
7、农药防治
①严重发生地块,每亩用3%甲拌磷颗粒剂5千克或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3千克,与40千克干细土或化肥混合均勺,在6月中下旬培土时撒施于蔗株基部及时覆土,到7月上旬底和8月上旬初再结合其他害虫的防治,用40%水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叶面喷雾,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②于7月上旬底成虫产卵盛期前,用40%水胺硫磷乳油600~800倍液叶面喷雾,隔15天1次,连喷3次,防治效果可达90%左右。
但是涂抹和喷洒药剂没法渗人叶肉组织深处,只能触杀接近表皮0.5cm以内的幼虫或裸露的成虫,药剂以杀灭菊脂、氟铃脲效果较好,立可杀、灭幼脲等生物农药效果较差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敦华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