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鳞砗磲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鳞砗磲是双壳纲砗磲科的一种贝壳。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鳞”。整个贝壳上有数排大鳞片,很多生物都以其作为避难所,像小螃蟹、贝类及其他无脊椎动物。本种为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区分布很广的种,为纯暖海性种。生活在潮间带珊瑚礁间,贝壳大部分埋入珊瑚礁内,仅露出腹缘。生活时外套缘红褐色,极为鲜艳美丽。

基本信息贝壳是对称的,当需要时会闭合的很紧。一般生活在鹿角珊瑚丛中,用足丝固定着。长长的触须长在开口处向内的地方。在水族箱中能够长到24厘米或更大。

生态习性在海里生活的鳞砗磲,当潮水涨满把它淹没时,便张开贝壳,伸出肥厚的外套膜边缘进行活动。它们的外套膜极为绚丽多彩,不仅有孔雀蓝、粉红、翠绿、棕红等鲜艳的颜色,而且还常有各色的花纹。

鳞砗磲栖息于20m以下深的潮问带珊瑚礁间或岩礁海底,热带纯暖海性,大部分埋入珊瑚礁内,仅露出腹缘。以坚硬的足丝固着在珊瑚礁上,依靠海水把浮游生物带进体内,与一种虫黄藻有共生关系。夏季繁殖,幼时生长较快,寿命可达百年左右1。但鳞砗磲不光靠这种方式摄食,它们还有在自己的组织里种植食物的本领。鳞砗磲和虫黄藻有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对彼此都有利。虫黄藻可以借砗磲外套膜提供的方便条件,如空间、光线和代谢产物中的磷、氮和二氧化碳,充分进行繁殖;鳞砗磲则可以利用虫黄藻作食物。鳞砗磲之所以长得如此巨大,就是因为它可以从两方面获得食物的缘故。鳞砗磲是双壳类中最大的种类,最大的壳长可达1.8米,重量可达500公斤。一扇贝壳便可以供给婴儿做洗澡盆使用。鳞砗磲的贝壳可以做各种用具,肉可食用。

形态特征鳞砗磲,贝壳卵圆形,厚重坚实,壳长约200mm,壳高约130mm,壳宽约136mm。两壳大小相等,两侧亦近等。壳顶位于背缘中央,壳顶前方有一长卵形的足丝孔,孔边缘具有肋状突起若干条,近壳顶的大而突出,排列紧密,向前端渐稀不清。壳背缘稍平。外韧带黄褐色,长约为具壳后半部的3/4。壳表黄白色,生长线细密,具有4-6条强大的放射肋,肋上有宽而翘起的大鳞片,肋间沟内又有宽的放射肋纹数条。肋与沟使腹缘弯曲呈波状。于壳顶附近常因磨损而使鳞片脱落。壳内面白色,具有光泽,铰合部长,左壳有主齿及后侧齿各1枚右壳有主齿1枚及并列的后侧齿2枚。后闭壳肌痕卵圆形,位于壳中部。外套痕明显,生活时外套膜缘红褐色2。

种群分布主要分布于南海、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大陆、台湾,常生活在潮间带珊瑚礁间。我国分布于南海的海南岛、西沙和南沙群岛。海南岛产于万宁、三亚沿海3。

收藏价值麟砗磲在海洋中绽放着美丽的外套膜。每个麟砗磲的外壳颜色都不一样,那是因为共生藻的组成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美丽的外形。

麟砗磲属定栖性生物,生长十分缓慢,一年长不到2、3公分,生长缓慢,外观美丽被当做珍藏品。砗磲更是“佛教七宝”之一(此七种宝物为“砗磲、金、银、玛瑙、珊瑚、琉璃、琥珀”),和珊瑚、珍珠、琥珀并列为西方四大有机宝石。砗磲的纯白度被视为世界之最。在东方佛典《金刚经》中被列为佛教七宝之一。

饲养鳞砗磲很容易饲养,不是特别需要强光照。当然,卤素灯提供的强光照会帮助其生长及保持艳丽的色彩。需要保证水中钙含量在400-480mg/L,微量元素,像锶和碘也是需要的。

它的体内有共生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能获得大部分营养。但最好追加一些食物,除非缸中有鱼和珊瑚,投喂它们的食物剩余能足够保证食物来源。也需要一定的氮保证生长,如果缸中氮过低,需要添加一些,但不能高于2mg/L。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敦华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