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虫类是真核生物域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的一目。食虫目动物在中生代的白垩纪地层中就已出现。通常认为食肉目、翼手目、啮齿目都是由早期的食虫目分化出来的。是约450种哺乳动物的通称,包括猬、金鼹、「真」鼹鼠、「真」鼩鼱、刺毛鼩猬、毛猬、古巴鼩和马达加斯加猬,主要以昆虫、其他节肢动物和蚯蚓为食。
基本信息食虫类动物一般都非常小,长有长且窄的口鼻部,比如鼹鼠和刺猬等。食虫类动物的种类十分丰富,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脑容量都比较小,中耳只有一块骨头,牙齿发育比较低级;另外,很多食虫类动物还具有适于挖洞的四肢、防御性的硬刺或者有毒的唾液。但如今仍然有一些食虫类动物的分类被质疑。食虫类这一名称是因为它们都以昆虫为食,实际上,食虫类动物的食物来源大都十分丰富,它们可以直接食用植物和其他动物。食虫类动物般都天生胆小,多在夜间活动,拥有发达的嗅觉和触觉,但视力非常弱,大多数动物的眼睛都比较小,甚至很微小1。
食虫类简介称谓食虫目(Insectivora)这个分类学上的目已被废弃,但insectivore(食虫动物)一词现仍用来指剩馀的物种,被画归为3个目:鼩鼱目(Soricimorpha)、猬目(Erinaceomorpha)和针鼠目(Chrysochloridea)。
哺乳动物学家将这3个目合称为无盲肠动物大目(grandorder Lipotyphla),其成员既可称为无盲肠动物(lipotyphlan),也可称为食虫动物。
自然史食虫动物几乎占所有哺乳动物种类的10%,体型多如小鼠或小型大鼠。然而,小臭鼩(Suncus etruscus)体重不到2.5公克(0.09盎斯),或许是最小的哺乳动物。其他食虫动物,如刺毛鼩猬(Echinosorex gymnura)和无尾马达加斯加猬(Tenrec ecaudatus),体格如侏兔大小。
大多数食虫动物既可地栖也可穴居,有些为水陆两栖,少数栖于树上或森林下层植被。
几乎吃各种无脊椎动物或小型脊椎动物。其脑部的嗅叶十分发达,因此嗅觉极为敏锐。然而,与大多数其他胎盘哺乳动物相比,其大脑半球较小,表现为智力和操作能力较低。多数有长而灵活的吻(鼻),上有敏感的触毛,用来探查落叶、土壤、泥浆或水,以触觉和嗅觉来定位捕食猎物。可用前足将猎物按住,但通常是用牙咬住,仅用嘴和长鼻子即可捕食直到吞下猎物。其视力很差,眼小、退化,古巴鼩、鼩鼱、鼹鼠和金鼹的眼睛覆盖有皮肤。
猬、刺毛鼩猬、毛猬和马达加斯加猬的眼睛虽大,但较其他目的现存哺乳动物仍较小。听力敏锐。可发出嘶嘶声和嚎叫声,或者其他波段的声音,包括超音波;有些可用特殊的刺产生声音,有少数能用回声定位。
分类起始自从林奈(Carolus Linnaeus)创立了现代分类学後,食虫动物的分类就一直备受争议。1758年他把猬、鼩鼱和鼹鼠连同负鼠、犰狳和猪归为Bestiae目,因其均有长吻。
1795年将猬、鼩鼱和鼹鼠分离出来,由于均用脚掌行走(蹠行)而与熊和其他食肉动物归为蹠行目(Plantigrades)。
1811年猬、鼩鼱和鼹鼠又被归为Faculata目Subterranea科,但1816年又被确认为「食虫动物」,1821年其通用名被译为拉丁词Insectivora(食虫目)。1855年树鼩和象鼩的最初几个属被记录下来,并归入食虫目
1866年该目被分为Menotyphla亚目,包含树鼩和象鼩,及无盲肠动物大目(Lipotyphla),包括猬、鼩鼱、鼹鼠及其亲缘动物。之后又进行了校订,由于该组解剖学特征宽泛,专家们只认为食虫动物是胎盘哺乳动物,不能使其归入任何已定义好的目中。食虫目因此基本上变为分类学的「包罗万象」组,包括所有不能归类的哺乳动物。
定名
1956年虫目的名称。现在大多数哺乳动物学家均用无盲肠动物目取代了食虫目,非正式情况下或称无盲肠类(lipotyphlans),或称食虫动物(insectivores)。然而,有些人仍喜欢用食虫目,该名也见於通俗出版物以及某些专业编辑著作中。
定义难点然而,无盲肠动物目的定义仍有难点,与其最近的亲缘动物尚未确定。无盲肠类显然只有两个共同特征,即均无盲肠,消化道(大肠与小肠)相对较短,末端没有膨大或形状改变。此外,骨盆的耻骨之间软骨连接减弱。大多数上颌骨较长,成为眼窝的一部分。1997年麦克纳(M.C. McKenna)和贝尔(Susan K. Bell)对哺乳动物作了最权威的分类,将无盲肠动物目置於分类学中高于目的水准(大目),并分为3个目:针鼠目(金鼹)、猬目(猬、毛猬、刺毛鼩猬和鼹鼠)和鼩鼱目(古巴鼩、鼩鼱和马达加斯加猬)。
无盲肠动物大目(食虫动物)简介以下所列主要根据麦肯纳和贝尔(1997)的分类,并作了一些改动。
3目64属,约450种。已灭绝的171属及13科的化石已鉴别。最早的无盲肠动物化石来自鼩鼱目,於晚白垩纪出现於北美洲和亚洲。
针鼠科(Chrysochloridae, 金鼹),7属18种,产自非洲。马达加斯加猬(Tenricidae科)实际上也是该组一员。
猬目1科23种。4个化石科包括15属和9个未确定科(可追溯至古新世早期)的属。该组与其他无盲肠动物及与其他哺乳动物目的进化关系尚未确定。鼹鼠(鼹鼠科〔Talpidae〕)有时被画归该组。猬科(Erinaceidae,猬、毛猬和刺毛鼩猬),7属23种。22个化石属,於古新世出现在北美,始新世出现在欧洲和亚洲,中新世出现於非洲。猬亚科(Erinaceinae,猬)有4属15种,产於欧洲、亚洲和非洲。Galericinae亚科(刺毛鼩猬和毛猬)有3属8种,产於东南亚。
鼩鼱目4科400多种。9个化石科包括30属,有些追溯至白垩纪晚期。
鼩鼱科(Soricidae, 真鼩鼱),23属341种或更多,60个化石属确定为始新世中期见於北美洲,始新世晚期见於欧洲,渐新世早期见於亚洲,中新世中期见於非洲,更新世见於南美洲的东北部。白齿鼩亚科(Crocidurinae)有9属208种。鼩鼱亚科(Soricinae)有11属116种或更多。Myosoricinae亚科有3属17种。
鼹鼠科(真鼹鼠),17属42种。30个化石属已确定为始新世中期见於欧洲,渐新世见於亚洲和地中海地区,渐新世晚期见於北美。鼹鼠亚科(Talpinae)有14属36种。鼩鼹亚科(Uropsilinae, 亚洲鼩鼹)有1属4种。水鼹亚科(Desmaninae, 麝鼹)有2属2种。(3)马达加斯加猬科(Tenrecidae,马达加斯加猬),10属29种。3个化石属确定为中新世早期见於非洲,更新世见於马达加斯加岛。稻田猬亚科(Oryzorictinae)有3属21种。马达加斯加猬亚科有4属4种。獭鼩亚科(Potamogalinae, 獭鼩)有2属3种。穴居稻田猬亚科(Geogalinae, 大耳马达加斯加猬)有1种。(4)鼩科(Solenodontidae,古巴鼩),1属2种。鼹鼠(鼹鼠科)有时与猬被画归猬目。
地理分布范围食虫类分布于欧亚大陆。在中国包括四川省,湖南省,浙江省,陕西省,河南省,江西省,辽宁省,山东省,上海市,吉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洽区,安徽省,河北省,天津市,重庆市,湖北省,黑龙江省,甘肃省,山西省,江苏省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学强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