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危险源分级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概念

危险源是可能导致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GB/T 28001-2011》中的定义)。简言之,就是事故发生的根源或源头,凡是有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都称为危险源。危险源分类按照不同的角度,分为很多种。

从导致事故和伤害的角度分类第一类危险源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把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它是造成系统危险或系统事故的物理本质,也称为固有型危险源。一般地,能量被解释为物体做功的本领。做功的本领是无形的,只有在做功时才显现出来。因此,实际工作中往往把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看作第一类危险源来处理。例如,带电的导体、奔驰的车辆等。

第一类危险源危害后果的影响因素:

第一类危险源的危险性主要表现为导致事故而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方面。第一类危险源危险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情况:

1、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

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后果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发生事故时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多少。一般地,第一类危险源拥有的能量或危险物质越多,则发生事故时可能意外释放的量也多。当然,有时也会有例外的情况,有些第一类危险源拥有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只能部分地意外释放。

2、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强度

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强度是指事故发生时单位时间内释放的量。在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总量相同的情况下,释放强度越大,能量或危险物质对人员或物体的作用越强烈,造成的后果越严重。

3、能量的种类和危险物质的危险性质

不同种类的能量造成人员伤害、财物破坏的机理不同,其后果也很不相同。危险物质的危险性主要取决于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燃烧爆炸性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其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难易程度及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工业毒物的危险性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毒性大小。

4、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影响范围

事故发生时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影响范围越大,可能遭受其作用的人或物越多,事故造成的损失越大。例如,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时可能影响到下风侧的很大范围。1

第二类危险源导致约束或限制能量措施失效、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是导致第一类危险源失控,作用于人员、物质和环境的条件,它是系统从安全状态向危险状态转化的条件,是使系统能量意外释放,造成系统事故的触发原因,又称为触发型危险源。

在生产、生活中,为了利用能量,让能量按照人们的意图在生产过程中流动、转换和做功,就必须采取屏蔽措施约束、限制能量,即必须控制危险源。约束、限制能量的屏蔽应该能够可靠地控制能量,防止能量意外地释放。然而,实际生产过程中绝对可靠的屏蔽措施并不存在。在许多因素的复杂作用下,约束、限制能量的屏蔽措施可能失效,甚至可能被破坏而发生事故。导致约束、限制能量屏蔽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它包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

在安全工作中涉及人的因素问题时,采用的术语有“不安全行为(Unsafe Act)”和“人失误(Human Error)”。不安全行为一般指明显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直接导致事故发生。例如,不断开电源就带电修理电气线路而发生触电等。人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的结果偏离了预定的标准。例如,合错了开关使检修中的线路带电,误开阀门使有害气体泄放等。人的不安全行为、人失误可能直接破坏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也可能造成物的不安全因素问题,物的不安全因素问题进而导致事故。例如,超载起吊重物造成钢丝绳断裂,发生重物坠落事故。

物的不安全因素问题可以概括为物的不安全状态(Unsafe Condition)和物的故障(或失效)(Failure or Fault)。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机械设备、物质等明显的不符合安全要求的状态。

环境因素主要指系统运行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照明、粉尘、通风换气、噪声和振动等物理环境,以及企业和社会的软环境。不良的物理环境会引起物的不安全因素问题或人的因素问题。例如,潮湿的环境会加速金属腐蚀而降低结构或容器的强度;工作场所强烈的噪声影响人的情绪,分散人的注意力而发生人失误。企业的管理制度、人际关系或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心理,可能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失误。

第二类危险源往往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它们出现的情况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第二类危险源出现得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

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根据GB/T13861-19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6类。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5类):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运动物危害、电磁辐射、明火、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粉尘与气溶胶、作业环境不良、标志缺陷、信号缺陷、其它物理危险和有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4类):自燃性物质、易燃易爆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

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4类):致病微生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传染病媒介物。

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5类):辨识功能缺陷、负荷超限、从事禁忌作业、健康状况异常、心理异常。

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3类):操作失误、指挥失误、监护失误。

6、其它危险、有害因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