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胡颓子为胡颓子科、胡颓子属常绿直立灌木,花期11-12月,果期次年2-3月。生于海拔500米以下的空旷地区。分布于中国台湾、福建、广东。海岸与海岛特有树种,喜光稍耐阴、耐水湿、耐瘠。极适合滨海地区庭院美化,也可作绿篱。
形态特征福建胡颓子为常绿直立灌木,高1-2米,具刺,刺粗壮,长10-40毫米或更长,基部着生花和叶;当年生枝密被褐色或锈色鳞片,一年生枝灰色或灰黄色,多年生枝鳞片脱落,黑色。叶近革质,倒卵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3-4.5厘米,宽1.5-2.5厘米,顶端圆形,稀钝圆形,向基部渐窄狭,急尖或楔形,全缘,上面幼时密被银白色鳞片,成熟后脱落或部分脱落,微具光泽,干燥后褐黄色,下面密被银白色和散生少数深褐色鳞片,侧脉4-5对,两面略明显;叶柄褐色,长4-7毫米。
花淡白色,被鳞片,数花簇生于叶腋极短小枝上成短总状花序;花梗长3-4毫米;萼筒短,杯状,长约2毫米,在裂片下面略收缩,子房上先膨大后收缩,裂片三角形,与萼筒等长或更长,达3毫米,顶端钝形,内面无毛或疏生白色星状柔毛,包围子房的萼管卵形,长约1毫米;雄蕊的花丝极短,花药矩圆形,长1.5毫米,达裂片的1/2以上;花柱直立,无毛。果实卵圆形,长5-8毫米,幼时密被银白色鳞片,成熟时红色,萼筒常宿存;果梗在花后不伸长。花期11-12月,果期次年2-3月。
生长环境福建胡颓子生于海拔500米以下的空旷地区。
生长习性阳性植物,日照70%-100%。福建胡颓子、胡颓子性喜温暖耐高温,生长适宜温度18-30℃。洋胡颓子生长适宜温度15-25℃,夏季需凉爽通风1。
分布与采集分布于福建、台湾。根、叶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2。
生境与耐盐能力海岸与海岛特有树种,在基岩海岸的浪花飞溅区、海岸木麻黄林沙地、鱼塘堤岸及海岸迎风面山坡常见其踪迹。在福建平潭岛,福建胡颓子生长于受强海风吹袭的迎风面山坡,与之共生的植物有龙舌兰、苦郎树等3。
特点与用途喜光稍耐阴、耐水湿、耐瘠,对土壤要求不严,有根瘤菌共生,具有固氮能力,树形娟秀,叶色南雅,耐修剪,极适合滨海地区庭院美化,也可作绿篱3。
栽培技术育苗可用播种、压条、扦插及嫁接等方法繁殖。
种子育苗选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的土壤做苗床,5月份果实成熟时采下,加工果实时取出种子后立即播种,胡颓子休眠期短,发芽对温度要求不高,对湿度要求高,接种后,要保持苗圃地土壤湿润,半月左右可出苗,第2年春可将幼苗带土定植。
扦插繁殖可用绿枝、硬枝和根段进行扦插育苗。插条剪成长15cm,每个插条留芽3-4个, 用3000ppm吲哚丁酸浸渍5秒后埋入沙床中,露出先端1-2个芽进行催根,经常淋水保湿,10-20天后检查,根部长出白色愈伤组织时便可进行扦插。株距9cm,行距24cm,斜插于苗床上,保持湿润;;绿枝扦插宜在秋季进行,硬枝及根插在春秋两季均可进行。扦插一个月后可长出生根小苗,可施腐熟的稀薄粪水。
造林胡颓子对环境适应性强,属灌木类,树冠小,适宜密植,每公顷6000~7500株,定植前挖直径及深为60-80cm的定植坑,以农家肥为底肥,栽苗后浇透水。
抚育管理栽植当年要适时中耕除草和追施肥料促进幼苗生长,以后每年中耕除草1-2次,成林后每年秋季剪去过密枝条,,可按丛枝树形管理,剪去下垂枝和蘖条,保持通风透光,3年后进入结果期。
相似物种福建胡颓子的叶片倒卵形或倒卵状披针形;花较小,裂片与萼筒等长或更长,容易认识。其果实与牛奶子E. umbellata Thunb. 相似,但本种为常绿灌木:叶片革质,顶端通常圆形;萼筒短,杯状,长2毫米而不同。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刘敦华 - 教授 - 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