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雉西藏亚种(学名:Ithaginis cruentus tibetanus Baker)是血雉的亚种之一。体长37~47厘米,翼展17~20厘米,体重450~610克。雄鸟头顶土灰色,羽轴灰白色,胸部羽毛红色,胸部羽毛也较多红色;羽冠较灰;耳羽后部呈灰和白色;尾羽灰白。栖息于1700至3200米左右的冷杉林及混交林中。非繁殖期多结群生活,常作短距离低飞或奔跑。取食昆虫和草籽。繁殖期4~6月,每窝产卵3~9枚。
简介雉西藏亚种分布于不丹和西藏南部达旺地区。这里的雄鸟喉红或沾红色,耳羽非纯黑,而具纵纹,眉纹红。这里是高海拔耐寒山区,食物缺乏,血雉有着顽强的生存能力,夏季食物多时生活在对面山上的不丹境内,冬季食物缺乏时下到我国境内来觅食。冬季藏人也有习惯主动给动物食物,所以血雉就在转山路上觅食,常常是人鸟同行,非常和谐1。
外形特征血雉西藏亚种雄鸟头顶土灰色,羽轴灰白色,部分羽毛向后延长成冠羽;头后两侧黑褐色;耳羽亦为黑褐色,具白色羽轴纹,并向后延伸与头顶延伸羽毛共同组成羽冠;颈淡土灰色,具宽的白色羽干纹;背至尾上覆羽黑褐色,具白色羽干纹。颊、喉及上胸乌灰色,上胸具灰白色羽干纹;下胸和两胁灰褐色,具宽阔的绿色羽缘和具有黑缘的白色羽干纹;腹灰褐色;尾下覆羽黑褐色,具白色羽干纹和端斑,并具宽阔的绯红色边缘。与指名亚种区别在于额、脸以及眼上和眼下的羽毛都是红而非黑的;胸部羽毛也较多红色;羽冠较灰;耳羽后部呈灰和白色;尾羽灰白。
雌鸟的额、眼先和眼上下浅棕褐色,头顶灰色,具棕褐色羽干纹;头顶羽毛并向后延长成羽冠。耳羽灰褐色,具棕白色羽干,并向后延伸与头顶羽毛共同形成羽冠;其余上体和两翅表面棕白色,具褐色羽干纹,并密缀有黑褐色虫蠹状斑;尾羽棕白色,具褐棕色羽干纹和黑褐色虫蠹状斑,下体较明显地杂以细斑,轴纹较明显。1
生活习性生态常栖于1700至3200米左右的冷杉林、混交林及金背杜鹃灌木间。夏在海拔3300至4500米靠近雪线的地方,冬迁到较低的山地。在秋季常4、5只至20只以上地结群活动在针叶林或杜鹃灌木丛间活动。栖住在高山的树林中,在非繁殖时期很少互相追逐。不善于飞行,而靠逃窜来逃避敌害。
在林中或到林缘开旷地上,像家鸡一样地啄吃。食物绝大部分为绿色植物及其种子,如苔藓类、莎草科、苔草属、野韭菜属、樱草科、马先蒿属、禾本科等植物的叶片及种子。动物性食物如甲虫及虫卵、软体动物等。1
分布范围分布于中国西藏达旺与不丹东部相邻的山地(留鸟)。
繁殖方式繁殖期为4月下旬至6月份,随地区和分布海拔高度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单配制。通常在3月末4月初群体即分散开来,并出现求偶行为和争偶斗争现象。没有配偶的雄鸟则呈3~5只的小群游荡。雌鸟5月初开始产卵,在灌木丛中、岩石下,或在林中大的倒木旁筑巢。筑巢于冷杉树木基部的树洞中,以干树叶铺于枯枝上而成,上面铺垫自己的羽毛。 巢呈浅碟形,大小为外径19~27×20~24厘米,内径13~21厘米,深4~8厘米。巢口向阳,光线充足。筑巢之后便开始产卵,每隔2~3天产一枚卵,满窝约3~9枚。卵呈浅黄色,其上有许多大小形状不一的浓赭色或浓褐色斑点和较小的暗色细纹。1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黄头生 - 副教授 - 华北电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