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属,Hippocampus(Rafinesque, 1810),棘背鱼目海龙科的一属小型海栖鱼类,包括冠海马、刺海马、日本海马、克氏海马、管海马和三斑海马等。大多数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及温带海域,其中70%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
简介海马,海马属动物的总称,属于硬骨鱼。头部像马,尾巴像猴,眼睛像变色龙,还有一条鼻子,身体像有棱有角的木雕,这就是海马的外形。海马是最不像鱼的鱼类,集合了马、虾、象三种动物的特征于一身。它有马形的头,蜻蜒的眼睛,虾一样的身子,还有一个像象鼻一般的尾巴,皇冠式的角棱,头与身体成直角的弯度,以及披甲胄的身体,还有垂直游泳的方式,是世界上唯一雄性产子的动物。它的鳍用肉眼是不太容易看出来的。但用高速摄影,注意观察,可看到一根根活动的棘条。这些棘条能在一秒钟内,来回活动七十次的速度。依靠从背鳍端传到另一端的波浪,海马能自由自在地作前后或上下移动。1
海马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海龙目、海龙科、海马属。
形态特征体侧扁。胸、腹部突起,有10~12骨环,每节有6个突起或小刺。尾部细长、四棱形、常弯曲,雄鱼尾部有孵卵囊。头部和躯干部呈直角。头部有突起,头侧有突起或小刺。鳃孔很小。鳃盖骨有一突棱。背鳍位于躯干与尾部连接处。无腹鳍和尾鳍。2
海马的种类并不多,大约有32种,中国有 6 种。分别产于北纬30度与南纬30度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沿岸浅水海域。地理范围虽广,但他们只是疏落而狭长地分布于沿岸水域,大
多数品种主要在大西洋西部和印支太平洋地区出没。 海马属具有不同于一般鱼类的外形,尾鳍完全退化,脊椎则演化到如猴子尾巴一样,可卷曲来钩住任合突出物体,以固定身体位置。小而几乎透明鱼鳍,可使海马任意上下左右移动,但速度缓慢。通常海马凭借身上体色的伪装及硬化成皮状的皮肤以逃避掠食者。海马特殊的生殖方式亦引人注目,是由母鱼将卵产在雄鱼腹中之育儿囊,经二到三周的怀卵期,再由公鱼孵出小海马,看着大腹便便临盆在即的雄海马,常可令某些女性同胞一抒不平之气。海马属头侧扁,头每侧有2个鼻孔,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鱼体粗侧扁,完全包于骨环中;嘴是尖尖的管形,口不能张合,因此只能吸食水中的小动物为食物,眼睛可以分别地各自向上下、左右或前后转动;胸腹部凸出,躯干部由10-2节骨环组成,一般体长15-30厘米左右。
分布范围全世界海马约有354种,大多数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及温带海域,其中70%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我国海马的主要种类有6种,其中以日本海马分布最遍及我国南北各海域;而冠海马则仅产于渤海和黄海北部;其他种类如大海马、刺海马管海马和三斑海马,以南海较多,主要分布于广东海南福建台湾和广西等省自治区沿海一带。3
冠海马:黄海、渤海、秦皇岛沿海、塘沽外海、黄河三角洲。
刺海马:东海、南海、台湾、福鼎外海、澎湖外海、高雄外海、陵水外海。
日本海马:南海、东海、黄渤海、北海沿海、澎湖沿岸、大陈岛沿岸、厦门沿海、青岛沿海、平潭岛沿岸、阳江外海、汕尾沿海、秦皇岛沿海、大连外海、烟台外海、屏东外海、营口外海、三亚外海、陵水外海、台州外海。
管海马:渤海、东海、南海、台湾、陵水外海、汕尾外海、厦门外海、陵水河口、兰屿外海。
克氏海马:汕头外海、高雄外海、琼海外海。
三斑海马:陵水外海、东山外海、汕尾外海、厦门外海、高雄外海。
繁殖情况海马特殊的生殖方式亦引人注目,是由母海马将卵产在雄海马腹中之育儿囊(孵卵囊),经2到3周的怀卵期,再由公海马孵出小海马。海马的繁殖期是在每年的5到8月之间。在此期间海马群会向较浅的海域移动,寻找较合适的生产环境,其生存水深约 10-30米之间。普通交配及生产温度约於 26至 29 ℃(亦有些例外)。刚初生的小海马体长约0.6-0.8厘米左右,其体长与种雄海马体长有密切的关系;出生后的小海马会呆在爸爸的育儿袋里面,这期间海马妈妈把卵产在海马爸爸腹部的育儿袋中,卵经过50-60天,幼鱼就会从海马爸爸的育儿袋中生出,所以说是海马爸爸负责育儿,虽然爸爸不是真的生小孩,但是孵化还是需要爸爸来完成。
生活习性海马因其拟态适应特性,习性也较特殊,喜栖於藻丛或海韭菜繁生的潮下带海区。性甚懒惰,常以卷曲的尾部缠附於海藻的茎枝之上,有时也倒挂於漂浮著的海藻或其他物体上,随波逐流。即使为了摄食或其他原因暂时离开缠附物,游泳一段距离之后,又找到其他物体附着之上。海马的游泳姿势十分优美,鱼体直立水中,完全赖以背鳍和胸鳍高频率地作波状摆动(每秒钟10次)而作缓慢的游动(每分钟仅达1至3m)。海马的活动一般多白天(上午和下午),晚上则呈静止状态。海马在水质变劣、氧气不足或受敌害侵袭时,往往因咽肌收缩而发出咯咯的响声,这给养殖者发出“求救”的信号,但在摄食水面上的饵料时也会发声,应加以区别。生活在水深10m至30m深的水域。
运动方式海马尾部的构造和功能与其他鱼类迥异。栖止时的海马,利用尾部具有卷曲的能力,使尾端得以缠附在海藻的茎枝上。故海马多栖息在深海藻类繁茂之处。游泳的姿态也很特别,头部向上,体稍斜直立于水中,完全依靠背鳍和胸鳍来进行运动,扇形的背鳍起着波动推进的作用。
生存状况海马正面临极大的危机,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海马被捕捞以制成传统中药使用为主,或供水族馆饲养。加上人类为了经济发展大量破坏海草区、红树林及珊瑚礁等海马的天然栖息地,影响尤其深远。 截至到2013年,市面上的海马基本还是是野生的,人工饲养难度高,海马对阳光,温度,饲料的要求非常高。截至到2013年,还未出现能大规模人工饲养成功的案例。中国各产地相关单位正极力推动海马养殖。 由於是野生资源,人工饲养难度高,再加上海马属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市场对海马的价值认可逐渐升高。所以,海马的市场价格逐步上扬。以具有销售资格的相关药店2013年价格为参照,每克价格根据品种、单只重量的不同价格在30-50元/每克不等。 海马是中国二级保护动物,根据《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只有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的企业或个人才能合法收购与销售。如须对海马进行加工处理,须获得国家药准字批文才能生产。
海马贸易全球大约有105个国家的海域中有海马,其中有69个国家进行海马贸易。海马贸易在亚洲尤甚,仅在2000年,亚洲进行的海马贸易就达70吨,而此前五年的贸易总量才40吨。世界最大的活海马出口国是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巴西。美国和西欧是最大的活海马进口者,以满足当地水族观赏业的需求。
物种饲养海马是靠鳃盖和吻的伸张活动吞食食物,饵料的大小以不超过吻径为度。对饵料的种类和鲜度有一定选择性。海马的觅食视距仅为1m左右,所以饵料要投在经常群集处。自然海区海马主要摄食小型甲壳动物,主要有挠足类、蔓足类的藤壶幼体、虾类的幼体及成体、萤虾、糠虾和钩虾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以摄食糠虾和樱虾效果最好,其次为足类和端足类。淡水枝角类等也可为食,但要注意避免因在海水中迅速死亡以污染水质。
海马的摄食量与水温、水质密切相关。在适温范围内,水温高,则摄食量大,消化快。水质不良时,摄食量减少,甚至停食。在正常条件下,海马的日摄食量约占体重的10%海马一次摄食量很大,同时耐饥性也很强,从初生苗到成鱼耐饥时间可达4至132天。
保护级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kuda 和trimaculatus是易危(VU),其它是数据缺乏(DD)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其中日本海马是易危(VU),其他都是濒危(EN)
列入《濒危物种保护库》citesⅡ级保护动物
|| ||
国内于2018年10月9日被核准为2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含人工种群)。
属下品种海马属有以下物种:
膨腹海马(Hippocampus abdominalis)
翼海马(Hippocampus alatus)
西非海马(Hippocampus algiricus):又称斑点海马。
窄腹海马(Hippocampus angustus):又称蝟海马。
鲍氏海马(Hippocampus barbouri)
巴氏豆丁海马(Hippocampus bargibanti)
假眼海马(Hippocampus biocellatus)
留尼旺海马(Hippocampus borboniensis)
短头海马(Hippocampus breviceps)
驼背海马(Hippocampus camelopardalis)
南非海马(Hippocampus capensis)
克里蒙氏豆丁海马(Hippocampus colemani)
虎尾海马(Hippocampus comes)
冠海马,Hippocampus coronatus (Temminck et Schlegel 1850)
新喀里多尼亚多棘海马(Hippocampus curvicuspis)
软珊瑚海马(Hippocampus debelius)
丹尼斯豆丁海马(Hippocampus denise)
直立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
费雪氏海马(Hippocampus fisheri)
棕海马(Hippocampus fuscus):又称短吻海马。
大头海马(Hippocampus grandiceps)
长吻海马(Hippocampus guttulatus):又称多枝海马。
东方多棘海马(Hippocampus hendriki)
欧洲海马(Hippocampus hippocampus)
刺海马(Hippocampus (Kaup, 1856)
太平洋海马(Hippocampus ingens)
Hippocampus japonicus Kaup 1853
贾氏海马(Hippocampus jayakari)
领海马(Hippocampus jugumus)
大海马,Hippocampus kelloggi(Jordan et Snyder, 1901):又称克氏海马、苏伊士海马。
库达海马,Hippocampus kuda(Bleeker 1852):又称管海马、黑海马。
勒氏海马(Hippocampus lichtensteinii)
梦海马(Hippocampus minotaur)
日本海马(Hippocampus mohnikei)
蒙地贝罗海马(Hippocampus montebelloensis)
北方刺海马(Hippocampus multispinus)
矛盾海马(Hippocampus paradoxus)
巴塔哥尼亚海马(Hippocampus patagonicus)
彭氏豆丁海马(Hippocampus pontohi)
高冠海马(Hippocampus procerus)
侏儒刺海马(Hippocampus pusillus)
昆士兰海马(Hippocampus queenslandicus)
吻海马(Hippocampus reidi):又称钝海马。
萨托米豆丁海马(Hippocampus satomiae)
半柱海马(Hippocampus semispinosus)
塞氏海马(Hippocampus severnsi)
花海马(Hippocampus sindonis):又称苔海马。
棘海马(Hippocampus spinosissimus)
西澳海马(Hippocampus subelongatus)
三斑海马,Hippocampus trimaculatus(Leach, 1814):又称低冠海马。
泰洛海马(Hippocampus tyro)
华伦氏豆丁海马(Hippocampus waleananus)
怀氏海马(Hippocampus whitei)
条纹海马(Hippocampus zebra)
小海马(Hippocampus zosterae)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