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鳉(qīng jiāng),Oryzias latipes (Temminck & Schlegel, 1846),颌针鱼目、怪颌鳉科、青鳉属(或青鳉科青鳉属)的1种。又名阔尾鳉鱼、大眼贼鱼。为小型上层淡水鱼类,体长约20~26毫米,体形侧扁,背部平直,腹缘略呈圆弧状。头中等大,较平扁。眼大。口小。下颌稍长于上颌。头部及身体被圆鳞,纵列鳞27~30片。
简介青鳉,锵形目鲦科的一种,习称“稻田鱼”。青鳉是小型上层淡水鱼类,身体长约20mm,体形侧扁,背部平直,腹缘略呈圆弧状:头中等大,较平扁:眼大,口小;下颌稍长于上颌;头部及身体上有圆鳞;尾鳍截形;体背侧淡灰色,体侧及腹面银白色,臀鳍及尾鳍散布黑色小斑点,其他各鳍淡色。
中国是青鳉的原产国之一,它常成群地栖息于水生植物浓密、水质清澈的静水或缓流水的表层,杂食,以昆虫幼虫、小软体动物为食。据观察,如孑孓、红虫、线虫、水蚤、绿藻都是它的食物,对自己本种小鱼也会追食,受精卵也会被其他的成鱼吃掉。
青鳉鱼活动力强,喜成群浮于浅水区的中上层。在发情期间,雄鱼之间争斗明显,它们的腹鳍也明显变黑,并且头顶两眼中有明显黑线,有强烈地域观,会独自固守一方水域底层,通常以3~5棵水草、方圆30~50cm的弹丸之地为地盘。如果有未怀卵雌鱼或其他雄鱼进入,则会立即上前驱赶,保护领土完整。而对怀卵雌鱼的进入,则会立即上前交配1。
分布地区国内分布:华南、华东各省、东北各省较丰富。
国外分布:日本
资料来源中国鱼类系统检索:223;珠江鱼类志:295-296;广西淡鱼类志:197;四川鱼类志:494-495。
同物异名Aplocheilus latipes Temminck et Schlege, 1946;Oryzias latipes.
外形特征体侧扁,背部平直。头略平扁,被鳞。眼大。口上位,横裂。无侧线。背、腹鳍均小。背鳍位于体后部,几与臀鳍相对。尾鳍近截形。
无侧线。背鳍条6,位很后;臀鳍条16~19。尾鳍截形。体背侧淡灰色,体侧及腹面银白色,臀鳍及尾鳍散布黑色小斑点,其他各鳍淡色。
生长繁殖常成群地栖息于静水或缓流水的表层。在稻田及池塘、沟渠中常见。以昆虫幼虫、小软体动物为食。产卵期为4月下旬到7月中旬。分批产卵。体长在17毫米左右的个体怀卵量为 180~250粒。一次可产6~30粒。卵具油球,卵径约0.9毫米,吸水后膜径1.1毫米。卵膜上具有长、短两类丝状物,短丝数目多,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卵膜上;长丝20余根,集中一处,形成一束。产卵时,长丝不完全产出,一头附在卵巢膜上,另一头仍固着在卵膜上。这样,产出的卵不会脱离母体而落入水中,使卵悬挂在母体生殖孔的后面。受精后,卵就带在母体上发育。水温21℃时,12天半即可孵化。此鱼以能吃蚊虫的幼虫(孑孓)而有益。无大经济价值。
鱼卵与仔鱼卵径1.2~1.3mm,卵具多个油球,卵膜上长有长、短两类丝状物。短丝均匀分布于卵膜四周,长丝约20条形成一束,产卵时长丝一束附在卵巢膜上,另一束固着在卵膜上,使卵悬挂在母体生殖孔的后面。产出的卵约2h后逐渐脱落,沉性卵,以丝状突起附着在水下植物上,受精卵在20~28℃水温下孵出仔鱼2。
分布分布于辽河至华南各平原地区水系,台湾;朝鲜、日本2。中国辽河到海南省,西到关中及四川均有分布。
生存危机青鳉为我国本土原生鱼,随着近些年来外来物种—食蚊鱼在国内野外环境中大量繁殖,青鳉的生存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青鳉和食蚊鱼的生态位极为相似,竞争过程中青鳉往往处于劣势,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在野外已经很难看见它的踪影了。
|| ||
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磊 - 副教授 - 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