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北京雨燕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北京雨燕隶属于夜鹰(以前是雨燕)目雨燕科,比常见的燕子体形稍大,羽毛黑褐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它们外观呈流线型,飞行速度极快,而且是著名的食虫益鸟。每年4月到8月,遍布城区的雨燕还是一景。 1870年,英国人温斯侯在北京第一次采到其标本,并命名为“北京雨燕”。但在北京百姓的嘴里,这些“势利”的鸟却有另一个名字——楼燕。

简介雨燕就是楼燕,正式名字叫北京雨燕。1870年,北京雨燕在北京被首次发现并因此得名。北京雨燕比常见的燕子体形稍大,羽毛黑褐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它们外观呈流线型,飞行速度极快,而且是著名的食虫益鸟。每年的3月底是雨燕飞临北京的时间,当年8月初它们将全部飞离前往南方过冬。北京城区是北京雨燕的主要分布和繁殖地,而远郊区县则相对较少。北京雨燕主要栖息在适宜建巢的古建筑物或仿古建筑横梁的缝隙中。颐和园、雍和宫、前门、天坛、历代帝王庙等地均是它们的重要繁殖地1。

生物学特性在鸟类中雨燕可以算作长距离飞行的冠军。我们常见的雨燕实际上分三个种,北京雨燕、白腰雨燕和小白腰雨燕。最常见的是北京雨燕,又口L楼燕、野燕。每当春暖花开,雨燕就从澳大利亚、印度和非洲东部迁飞叵来,它们在迁徙的过程中飞行速度可达到每小时110~190公里,真是无一陵于飞行冠军的称号。

雨燕的羽色并不艳丽,为黑褐色,但却有完美的流线型体型,飞翔肌肉也很发达。它们的翅膀细而长,向后弯,像两把镰刀一样。雨燕有着高超的飞行技巧,喜欢在高大建筑物的边上成群结队地飞舞追逐,捕食飞行中的昆虫,尤其在风雨欲来之前,雨燕常常作超低空飞行表演,流矢飞篁一般掠地而过,成为天气变化的一种标志。

雨燕在觅食或求偶时常常会聚集在有上升气流的地方飞舞。它们对空气的上升非常敏感,能够侦察到升力的存在。因此可以说雨燕是能够翱巍的最小鸟类。

雨燕有如此高超的飞行本领,可是它的两只脚却很细弱,已经不能在地上跑跳了。雨燕每只脚的4个脚趾都伸向前方,不能像其他鸟那样抓捱树枝,只能像钩子一样钩住墙壁或岩石壁,悬挂着身体。雨燕这样弱的胸根本没有办法帮助起飞,要想飞起来就只能在从高处向下落的过程中展翅飞翔。一旦不慎摔到地面,就很难再起飞了2。

物种现状北京雨燕因古建筑大量拆毁锐减近乎消失,被作为“妮妮”原型的北京燕,数量已经极少,需要人们保护。 现代生活方式统治了这座都市,多数家门不再洞开,多数房梁上也不再欢迎鸟雀筑巢。这几乎断了家燕和金腰燕的活路,到上世纪70年代末,家燕和金腰燕在北京“几乎消失了”,只有极个别地方还能见到。

北京雨燕,属雨燕目雨燕科,因为爪的4趾都向前伸,它们无法在平地站立,一旦落地,不借助外力很难起飞。因此,这些可怜的家伙,只能从半空中跃下,经过滑翔,才能飞起来。北京雨燕的近亲们,多半住在峭壁的洞穴里。而这座古老皇城的高大建筑,则为它们提供了岩穴之外的最佳住所。从正阳门到报国寺,再到大大小小的箭楼,人们早已习惯在老北京每一座楼台外,看到这些小东西舒展双翅,遮住天空。

这群候鸟,见证过一代又一代王朝兴衰交替:宫殿烧了,城门拆了,又建起来,统治者走马灯一样变换,城市的名字也改了几回,北京雨燕却没离开过。但等它要离开的时候,却格外匆忙。

消失的来源北京城发生了几千年来最大的变化。城楼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高耸的现代建筑。野地和树荫,逐渐被宽阔的水泥马路和规划过的绿地取代。

1965年6月底的一天,北京学者郑光美沿着故宫外围的筒子河,骑自行车慢行,他边骑边数,一路发现了近400只北京雨燕。到2000年7月初,已经是首都师范大学退休教授的高武,沿着同一条路走过,这一天,他见到了80只。在北京大多数地区,高武已经无法见到北京雨燕的踪影。他目睹了这个种群在北京的盛衰,也目睹了背后所投射的,整座城市的变迁。

自1417年开始建成的城门门楼,一直是雨燕在北京最主要的栖息地。从1950年开始,随着旧城改造和地铁修建,这些栖息地开始消失。 历史记载,1952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被拆除,1954年,地安门被拆,遭受同样命运的,1956年是朝阳门,1965年是崇文门和阜成门、东直门,到1969年,是西直门。

但历史没有记载,这些拆除背后的北京雨燕之殇。“与此同时,庙宇、古塔也因各种原因被拆除”,高武说,“北京雨燕栖息地迅速减少,成为其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这在高武的印象里,是北京雨燕群体数量发生的最大一次削减。从此,雨燕漫天飞舞的景象成为许多人的记忆。上世纪80年代,古建筑的命运发生了变化。高武发现,许多高大的古建筑得到了细心的修复。为了保护,文物单位采纳专家意见,在古建筑的屋檐下拦起了防雀网。理由是,防止麻雀等鸟类的粪便污染古建筑。

这成为对北京雨燕的又一次重大打击。除了少数雨燕能够钻过防雀网以外,这些残留的栖息地,也已经对它们挂起了“逐客”的牌子。尽管找不到详细的数据,但高武相信,经过这两次打击,北京雨燕的数量已经锐减,并且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此后,他身处的这座城市,飞速建起了林立的高楼大厦,但那些用玻璃和钢筋水泥搭起的现代建筑,没有给北京雨燕留下任何居住空间,这些可怜的鸟,搜索着残留的居所。在鼓楼、前门这些残留的城门门楼下,在没有被防雀网封闭的几座高塔和楼宇下,它们继续繁衍生息。人们还发现,另一些北京雨燕“与时俱进”了。几年前,有人在天宁寺桥、建国门桥这些立交桥的桥洞缝隙里,见到了北京雨燕。再往前10年,几座6层高的现代楼房檐下,也出现了雨燕的身影,它们钻进破损的水泥洞里栖息。经过几十年挣扎,这些昔日皇家楼宇里的“堂前燕”终于接受现实,飞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里。

保护修建雨燕塔条件不成熟

奥运吉祥物妮妮的原型———北京雨燕只剩3000只了。市政协委员郭耕举着奥运吉祥物妮妮,在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在北京建设雨燕塔的提案。

“雨燕塔不用很高,也不需要专门的设计,只要按照北京常见的古塔建造就行。”郭耕说,雨燕塔可以建在通州的古运河边上,也可以建在亦庄的凉水河边上。“这样既便于雨燕栖息繁殖又能丰富景观。”郭耕还在提案里建议,组织专家及早对这项建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雨燕在北京只剩3000只

北京市林业局和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历时两年进行了“北京雨燕资源调查及其保护研究”。这个课题于2003年4月通过专家评审。研究人员2001年和2002年通过65个观测点的多次观测发现,北京雨燕现存的种群规模只有3000只。而之前故宫的一项观测显示,1964年雨燕为360只,1974年为410只,但2000年仅发现64只。研究人员发现,造成雨燕种群减少的原因,不只是老建筑的减少导致雨燕栖息地缩小。通过对雨燕食物链的考察,他们发现,在食物链中通过富集作用积累的大量污染物也是威胁北京雨燕健康生存的原因。

雨燕塔最早兴建于英国

郭耕介绍说,雨燕塔并不是他的创意,这种建筑最早出现在英国,在一所英国大学里已经存在了超过半个世纪。他认为,不用特别学习外国的雨燕塔外形,只要在北京选择合适的地点修建传统的古塔,就能起到方便北京雨燕栖息的作用。在中国传统的古建筑里,雨燕可以很容易找到合适的筑巢地,与建筑和人和谐相处,这里面渗透着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 为保护雨燕,他还倡议不食“燕窝”,因为“燕窝的‘制作者’金丝燕也是雨燕的一种。”

修建雨燕塔需要专家论证

北京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王春城处长听说郭耕委员的建议后表示,是否需要修建雨燕塔、修建什么样的雨燕塔以及在哪儿修建都需要进行专家论证,讨论可行性。他表示,修建雨燕塔还涉及到资金来源以及今后如何管理等问题。修建雨燕塔条件还不成熟。王春城说,北京市还没有开展过大规模的鸟类现状普查,现有的一些调查结果都是随着一些课题研究进行的。

他介绍说,野生动物保护人员原则上不干扰野生动物的生存,主要是在野生动物受伤或者被捕猎的时候进行救护。他表示,根据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北京将在现有基础上建设5块湿地,这些湿地将扩大野生鸟类栖息地。

建立湿地对鸟类保护很重要

北京市有湿地面积约5万公顷,其中天然湿地3.5万公顷,人工湿地约1.5万公顷。已建成野鸭湖、汉石桥、金牛湖、拒马河、怀沙、怀九河和白河堡共7个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两万多公顷。根据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北京还将建立门头沟三家店湿地自然保护区、密云水库湿地自然保护区等。

这些湿地主要是以水库沼泽湿地为主,包括与水库相连的河流、河漫滩沼泽湿地,这些湿地将是各类珍稀鸟类的栖息地。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生产力很高的生态系统。由于生态多样性突出,能为各种鸟类栖息提供丰富的生存资源。每年有许多迁徙的鸟在北京境内的湿地休息、补充能量,并吸引珍稀鸟类在其中繁殖。

在北京境内的鸟类中,喜欢在老宅子里筑巢的北京雨燕可能是与人距离最近的一种。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北京城里的雨燕塔和城外的几万公顷湿地将在北京人和北京的鸟类之间营造出和谐的人与自然氛围。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磊 - 副教授 - 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