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活跃期是指地震活动相对频繁和强烈的时期。地震活跃期是相对地震平静期而言的相对概念。1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地震活跃期和地震平静区共同组成地震周期。2
定义“地震活跃期”(active seismic period)是指地震活动(seismic activity)相对频繁和强烈的时期。地震活跃期是相对地震平静期(quiet seismic period)而言的,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1
地震周期性地震周期性又称地震间歇性,是指一个地区的地震,在强烈活动以后,总是要经过段平静时期,才会再度活动起来,这种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特点,被称为地震的周期性。一般认为是在地震活动强烈、释放出大量能量以后,需要时间重新积累足够的能量,才能再使岩石产生一系列破裂,地震再次活动起来。一个地区如此,从全球地震活动来看,也是周期性的。2
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地震学界对大量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在长期内,地震活动呈时而密集、时而稀疏,时而增强、时而减弱的变化。地震活动的周期性总体上表现为地震活跃期与地震平静期的交错。以20世纪的时段为例,我国已经历了1895-1906年、1920-1934年、1946-1955年、1966-1976年、1988年以来的5次地震活跃期(见表1 )。在第二个地震活跃期,我国大陆共发生12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造成25万~ 30万人死亡。在第四个活跃期的10年间,我国大陆共发生14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造成27万人死亡和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表1 -3 20世纪中国大陆5次地震活跃期统计表(截至1997年5月)。3
|| ||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标志我国大陆地区进入新的地震活跃期,“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强度和烈度,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大陆地区遭受的最大的一次地震,截至2009年3月4日,汶川特大地震引起的4级以上余震297次,其中,6级以上余震6次,5级以上、6级以下余震32次,余震频率和次数都是创记录的。
与此同时,从“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发生在我国其他地区的地震,也是值得关注的,2008年8月30日四川攀枝花、会里交界处发生6.1级地震;2008年10月6日西藏当雄发生6.6级地震;2008年11月10日青海海西发生6.3级地震,这些都是具有破坏性的强震。进入2009年,我国大陆地区又接连发生4级以上地震10多次,其中属于西南断裂带的有7次。而且地震活跃区域有东移的趋势,如2009年3月20日发生在吉林四平的4.3级地震和3月2日发生在山西忻州的4.2级地震。此外,2009年以来,环西太平洋地震断裂带也处于活跃状态,先后多次发生超过6级的强震。许多地震专家分析,我国大陆地区再次爆发强震的可能性极高。“5・12”汶川特大地震标志我国大陆地区进入地震活跃期,已经成为中外地震学者的共识。4
中国地震带分布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西南地区强震较多,绝大多数属于构造地震。地震活动是最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成带性特点,例如川滇南北向断裂带是我国著名的强震活动带(称南北地震带),这是由(新)构造属性所决定的。根据《中国地震带图》,中国地震震中分布具有地区性和成带性的基本特征。中国大陆及海域划分为7个地震区(I1青藏高原地震区、I2 新疆~阿拉善地震区、I3华北地震区、I4华南地震区、I5东北地震区、I6台湾及东海地震区、l7南中国海地震区)和32条地震带(即全新世以来明显活动的断裂带),如图所示。5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卢小慧 - 副教授 - 河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