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交通特性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分类驾驶人的交通特性

1.驾驶人的职责和要求

在道路交通要素中,驾驶人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除了行人和自行车交通以外,其他客、货运输都要南驾驶人来完成。驾驶人既要保证将旅客和货物迅速、顺利、准时送到目的地,又要保证旅客安全、舒适及货物的完好。同时,行人和自行车交通受到机动车交通的影响,因此,绝大多数交通事故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驾驶人有关。冈此,要求驾驶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素养,熟练的驾驶技术。充分认识和掌握驾驶人的交通特性对于保证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

2.驾驶人的反应操作过程

驾驶人在驾驶车辆过程中,首先通过自己的感官(主要是眼、耳)从外界环境接受信息,产生感觉(视觉和听觉),然后通过大脑一系列的综合反应产生知觉。知觉是对事物的综合认识。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所谓“深度知觉”,如目测距离、估计车速和时间等。最后,驾驶人凭借这种“深度知觉”形成判断,从而指挥操作。这个过程可以抽象成环境一驾驶人一汽车”这样一个驾驶控制系统。1

乘客交通特性1.乘客的交通需求心理

人们总是抱着某种目的(如上班、上学、购物、公务、社交、娱乐等)才去乘车的,为乘车而乘车的旅客几乎是没有的。乘车过程本身意味着时间、体力、金钱的消耗。因此,人们在乘车过程中总是希望省时、省钱、省力,同时希望安全、方便、舒适。道路设计、车辆制造、汽车驾驶、交通管理等都应考虑到乘客的这些交通心理要求。

2.乘车反应

不同的道路等级、线形、路面质量、汽车行驶平稳性、车厢内气氛、载客量、车外景观、地形等对旅客乘车的生理、心理反应都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汽车在弯道上行驶,当横向力系数大于0.2时,乘客有不稳定之感;当横向力系数大于0.4时,乘客感到站立不住,有倾倒的危险。汽车如果由直线直接转入圆曲线,并且车速较快,乘客就感到不舒服。因此,在公路线形设计中对于平曲线的最小半径和缓和曲线的长度均有明确规定的标准。

道路路面开裂、不平整,引起行车振动强烈,乘客受颠簸之菁,厉害时使人感到头晕、恶心、欲呕吐。

在山区道路,或陡边坡,或高填土道路上行车,乘客看不到坡脚,易产生恐惧心理。如果在这种路段的路肩设置护栏或放缓边坡,就可消除乘客的不安全心理。

乘车时间过长,容易产生烦躁情绪。为此,路线的布设应考虑到美学要求,尽量将附近的自然景物、名胜古迹引入驾驶人和乘客的视野,使乘客在旅途中能观赏风光、放松精神、减轻疲劳感。1

行人交通特性步行交通是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项活动。步行能够使个人与环境及他人直接接触,达到生活、工作、学习、交往、娱乐等各种目的。为r满足步行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并保证他们不消耗过多的体力、不受其他行人的干扰、不发生交通事故,就必须提供必要的设施。这些设施的规划、设计、实施需要对行人交通的特性有很好的认识和理解。1

车辆交通特性城市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包括各种类型的车辆,汽车、公共汽车、货车、自行车等,道路设计时需要满足这些辆的行驶要求。车辆交通特性包括静力特性、运动特性和动力特性。静力特性是指车辆的质量和尺寸等,我国《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中规定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设计车辆外廓尺寸限界(见第l章)。运动特性是指车辆的行驶特征,包括速度和加速度特性等。动力特性是指导致车辆运动的各种动力凶素,包括动力要、空气阻力、坡道阻力、摩擦阻力、曲线阻力、刹车距离、制动力、转弯性能等。

道路交通特性城市道路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排水系统、交通设施、交叉路口及附属设施等组成。城市道路设计需要满足其服务对象(人、货、车等)的交通特性和交通需求。道路服务性能的优劣体现在量、质、形等方面,即道路建设规模是否充分,道路结构能够保证安全行车,路网布局、道路线形是否合理,附属设施、管理水平是否配套等。2

重要性道路交通是一个复杂的、以交通流为中心的动态系统,它主要由人(如驾驶人、行人、乘客等)、车(如汽车、自行车等)、道路和环境等交通要素组成。

道路交通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即达到“行”的目的)的系统,在正常营运和维修条件下能安全地完成预期的客、货运输任务.其必要且充分的条件是:系统各个基本要素(人、车、道路、环境)本身性能可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

(1)人(主要指驾驶人)。驾驶人必须具备合格的操作技能、丰富的驾驶知识和经验、良好的习惯和情绪,以及充沛的体力,在复杂的道路交通条件下才不致发生交通事故。

(2)车辆(主要指汽车)。车辆应具有良好的技术性能(主要是操纵性和稳定性),保证操作(如启动、制动、转向、加速等)灵活、可靠。

(3)道路。道路应具有较高的质量.保证车辆不至于因道路线形不良、路面滑溜或结构物失稳破坏而造成交通事故。

(4)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道路环境)。道路环境应适应驾驶人的视觉心理特征,保证行车安全;社会环境应形成人人懂得交通法规、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社会风气,为道路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上述各个要素相辅相成,只有在各要素相互协调时,系统才能维持平衡,交通的通畅和安全才能得到保证。若系统中某一要素出现问题,与其他要素不相协调,则系统即失去平衡,导致交通不畅和交通事故的发生。3

研究内容一、交通流的流向和流量有明显的时间规律

由于城镇生活有很强的时间规律性,比如要按时上班、按时上学等。这就决定了有相当数量的城镇居民必须在一天的同一时刻前,经城镇交通工程干道赶到工作或学习场所。一般规律是早晚各形成一次人流、车流高峰,而在这二次高峰之外的时间内,道路上的交通量明显地减少。因此,交通工程规划设计上常用某个小时的交通量作为参数,在检验交通道路的最大通行能力时也以“高峰小时”交通量作为依据,高峰小时交通量并不是全年最:赶的哪个小时的交通量,它是经全面考虑的合理的高峰小时交通量。由于人们在城镇的生活方式基本是固定的,所以不同于一般公路交通,即在季节、月份、每日的交通量变化较少。据国内的统计资料,高峰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比例(高峰小时系数),在8%~15%之间,对于城区道路可取10%左右,对于郊区道路可取15%左右。如云南省的城镇总人口中农业人口比例较高,高峰小时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比例相对较小,建议城镇交通性干道高峰小时系数取10%~12%,城镇一般道路取8%~10%。

二、城镇道路上各种交通方式并存

城镇居民出行的起讫点、出行路线、出行距离都不尽相同,因而在选择交通方式上必然有差别。于是在道路上有步行的、骑自行车的、乘公共汽车或出租汽车的、乘船或飞机、乘火车或地铁的,此外还有各类货运车辆、各类交通工具混合行驶,这样造成的最严重问题是:由于速度相差极大,产生大量的超越行驶,从而带来严重的交通安全问题。在城镇交通中,行人、自行车和机动车混合的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原因有:(1)多数老城镇没有足够的人行道,要么宽度不够,要么不成系统,走起来不方便;(2)在城镇内部道路机动车道上,行人、骑自行车人员交通意识淡薄,贪图近道的意识固有,还没有树立起会受到频繁行驶的机动车辆造成的交通危险的强烈意识,所以形成了“应”走机动车道的习惯,极易发生交通事故,这种现象尤其是在中小城镇中,以及在交通管制不力的城镇中尤为突出。

三、城镇交通工程上的交通流向一般为双向

除了城镇铁路以外,城镇交通流向一般为双向。这就促使在城镇交通工程规划上要考虑十字路口或道路中间交叉、穿越流向时的复杂性。

四、现代城镇交通工程的立体性

随着现代城镇的建设,出现了为了解决城镇道路口、道路十字路口的交通堵塞、流向混乱、道路面积不足等等地面交通问题,兴起了立体交通,立交桥、立体车库就属其中之一;另外,城镇航空业的逐渐建立,以及其对城镇建筑物、市政设施的要求,丰富了城镇立体交通工程内容;同时,城镇人口日益增加,城镇用地面积有限,也不同程度的促进了城镇交通向空间发展的立体交通,增加了现代城镇立体交通工程内容。

交通工程规划设计的任务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力求使规划的交通系统去适应城镇的交通特性,满足交通要求;其二,在难以改善现有交通系统的情况下,对城镇交通组织进行调整,结合用地规划,配合城镇总体规划,就近安排人们的工作、入学,从而减少对向穿梭的交通量;对投入、产出都有较大运量的工业等用地应布置在靠近城镇出入口的边缘地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