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明我比同事干得多,却拿得少?”
“为什么项目功劳最大的是我,升职的却是别人?”
相信很多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的打工人都曾有过这样的困扰时刻,怀疑到底是职场的不公平,还是自己的想法有问题?
接下来,我们来从心理学角度聊聊这种现象。
总觉得不公平?也许是你的认知有了偏差
总觉得自己干得多拿得少,其实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服务偏差”,是一种很常见的认知偏差,指的是人们往往将满意的结果归因为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而将不满意的结果归因为他人或环境,倾向于接受成功的荣誉而否认失败的责任。例如一名司机会把交通事故归因为天气、车况等外部因素,而把惊险地避开事故归因为自己反应灵敏或驾驶技术高超;或者同样是对于一场很难的考试,当考试通过时我们往往会归因为自己的努力,而考试失败则会认为是试卷太难……但实际上一件事故的发生或避免往往是内外因两者兼具的,而非单一原因。
很多研究都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存在各种各样的自我服务偏差,例如以下两项研究:
Linda等人采用了一个庭审实验,随机给被试分配原告或被告的角色,去阅读同一份案件材料,结果发现,被试在接下来的谈判中会根据自己的角色,回忆并发表出更多有利于自己的论点。
Ross和Scioly两位研究者让被试在一场研讨会中,估计自己和其他成员的发言时间,结果发现被试对自己发言时间的估计,超过了其他成员对他们发言时间的估计。
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注意力存在偏向性,人们往往更加关注自己,而较少关注合作者,或者与合作者的比较不充分,导致人们高估自己对共同任务的贡献。并且,如果一项任务是缺少很明确的贡献衡量标准时,人们更容易因为情境的模糊性,而更多地产生自我服务偏差。
但自我服务偏差的普遍出现,其实是人们对自尊的一种保护,自我增强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增强自尊、提高个人价值感、寻求积极自我认识和避免消极认知的需要,所以,当人们认为自己是引起满意结果的原因时自我价值感就会提升,而当认为自己是引起不满意结果的原因时价值感就会降低,而自我服务偏差就是我们提升自我价值感和保护自尊的一种方式。
公平还是不公平?跟你的情绪很有关系
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发现情绪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自己的判断,毕竟谁没有过“一时冲动”的时候呢?心理学也认为情绪是一种信息线索,能够直接影响我们的决策和判断。
一篇发表在《心理学报》的文章就研究了情绪对公平感知的影响,研究招募了200名大学生,分为积极情绪组和消极情绪组。研究者要求积极情绪组回忆并写下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并观看一段喜剧电影,而消极情绪组则需要回忆并写下一件令人愤怒的事情,并观看一段让人愤怒的电影,然后两组被试都需要完成10道推理题。
接下来就是这个研究最重要的部分,每个被试都会被两两配对(匿名),研究者会根据两个人的答题情况,决定各自的奖励。在答题结束后,研究者会告诉被试:你和竞争对手答对的题数一样多。然后随机安排被试以下4种奖励结果:
(1) 不知道谁多谁少;
(2) 对手的奖励比自己少;
(3) 对手的奖励和自己一样多;
(4) 对手的奖励比自己多。
最后用公平评定问卷,来评估被试此时对公平性的感知,结果如下图:
图|方学梅,陈松(2012)
从上图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尽管大家都不确定谁的奖励比较多,但处于愉快情绪下的被试感到很公平,而处于愤怒情绪下的被试则感到很不公平,两组被试之间的感知差异是非常显著的。
说明在我们很难准确地去判断结果在事实上是否公平的情况下,当前所处的情绪则扮演了替代信息的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公平的判断。
因此,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处于比较消极的情绪时,就很容易觉得自己干得多拿得少,非常不公平。
综上所述,总觉得不公平并不是自己有病,一方面可能是自己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结果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自己缺乏充分的了解,而产生了自我服务的认知偏差,或者是自己工作不开心而产生的不公平感。
参考文献
[1]方学梅,陈松.不确定性、情绪对公正判断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2,35(03):711-717.
[2]郑页蓉. 模糊情境中报酬分配的公平与公平偏差行为[D].闽南师范大学,2021.
[3]Roese N J, Olson J M. Better, stronger, faster: Self-serving judgment, affect regulation, and the optimal vigilance hypothesis[J].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7, 2(2): 12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