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双碳”目标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科普中国-绿色双碳
聚焦绿色低碳技术理念 科普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收藏

人类现今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严峻的,伴随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了影响,《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指出2021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1℃。这种影响是相互的,环境变化不断影响物种发展,物种发展也会发作用于环境问题。

1980年提出的“生物多样性”一词,内容包括多样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和物种本身所含有的遗传资源。从动物、植物、微生物,到陆地、海洋等生态系统,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范围。生物多样性三大主要组成部分——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这个词提出的背后蕴含的意义在于,科学界开始从强调保护某一个濒危物种,到更加清晰认识到地球生态环境需要生物的多样性。物种之间存在着共生、竞争等复杂的关系,正是因为这样的复杂关系才得以让我们的生态系统维持健康。越来越多国家也开始认识到保护生态多样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12个生物多样性特丰国家之一,特有属、种繁多,如大熊猫、白鳍豚、水杉、银杏都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中国还有丰富的陆生生态系统和海洋与淡水生态系统。幅员辽阔,陆海兼备,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

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因素有生存环境变化、过度开发、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和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考验主要取决于不同物种的迁徙能力和适应更加极端气候条件的能力,因此有合适的栖息地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为此我国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创造性设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有效提升了生态系统质量。通过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企业合作共建、合作社托管分成等多种模式,不断探索出生态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的新路子。

我国还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缓气候变化,在制定碳中和行动方案中,把保护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作为重要内容。我国同样将农业、生态和城镇统筹考虑,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让改善生物多样性与强化粮食安全得以并行。

中国科协科普部

新华网

联合出品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随缘1963
太师级
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因素有生存环境变化、过度开发、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和气候变化。
202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