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面部“小动作”真的不是恶作剧!

中华医学会
原创
传播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收藏

作者:刘俊辉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审核:刘心洁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主任医师

家长有时发现孩子在看电视、运动或做作业的时候,频繁出现挤眉弄眼、噘嘴、吸鼻子、发怪声等怪异动作,认为是孩子的恶作剧,并训斥孩子,孩子也很委屈,表示自己并不是故意的,而是控制不住做这些“小动作”。那孩子到底怎么了?

孩子可能得了一种叫作“儿童抽动障碍”的病。

儿童抽动障碍是什么?

儿童抽动障碍多发生在3~15岁的儿童,以男孩多见,表现为挤眉弄眼、吸鼻子、噘嘴、晃脖子、摇头、点头、转头、耸肩、甩胳膊等动作,甚至有躯干的扭动。这些异常动作间可以相互转换,家长有时候会发现,孩子一开始表现为挤眉弄眼,过几天挤眉弄眼症状消失了,又出现吸鼻子的症状了。

此外,家长会发现随着病情的进展,孩子出现清嗓子,发出咳嗽声、咕噜声、鸟叫声等异常声音,甚至出现类似说“脏话”的表现。这也是抽动障碍的一种,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孩子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目前抽动障碍的具体病因尚未查明,可能与神经递质失衡、免疫应答过度活跃、微量元素失衡、围生期异常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但是生活中存在较多可能加重抽动症状的因素,如紧张、焦虑、生气、恐惧、过度兴奋、过度疲劳等不良情绪,因为抽动症状受到他人注意、批评、嘲讽,伴发躯体感染性疾病,如感冒、发热,或电子产品使用过度、膨化食品食用过度都有可能诱发且加重抽动症状,因此,如家长们在生活中注意这些因素,就可能有效缓解孩子的抽动症状。

抽动障碍对孩子的健康有什么危害呢?

患儿在课堂上不自主地抽动和发声,极力想控制,可能导致患儿上课无法集中精神听课,同时因担心受到同学、老师的歧视或嘲笑,多数患儿可能产生厌学心理。此外,在人际交往中,多数患儿会因为自己的抽动症状产生自卑心理,从而不敢与同学交往,不敢在老师同学面前展示自己,严重者可产生社会退缩行为,人格发展不健全。

儿童抽动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目前儿童抽动障碍以药物治疗为主,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多数患儿因不规律服药、自行停药等导致症状反反复复出现,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鼓励并监督患儿规律服药。除了药物治疗,心理行为疗法也是很重要的治疗方法,让孩子和家长了解和正确认识抽动障碍,消除病耻感,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不过分关注疾病,并对患儿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和安慰。

孩子在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应注意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和充足的睡眠。避免食用浓茶、咖啡及含有色素、添加剂、甜味剂的饮料和食品。避免过度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多做一些左右协调的运动,如打乒乓球、羽毛球。增强机体免疫力,避免感冒。此外,家长要放松心态,不要过多关注疾病,与孩子多沟通,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态。

儿童抽动障碍的预后怎么样呢?

儿童抽动障碍总体预后良好,在青春期后,约有一半的患者抽动症状可得到自然缓解,1/3的患者抽动症状明显减轻,还有少部分患者抽动症状延续到成年。

与不规律治疗患者相比,规律治疗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抽动发作频率和持续的时间。患儿的性格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成绩较前均有明显改善,因此,需要家长、医生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促进疾病恢复。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