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涵宇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李园园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主任医师
审核:胡成平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主任医师
近年来,国际上报道的支气管扩张症发病率和患病率逐年升高。为引起人们对支气管扩张症的重视,2022年7月1日被定为第一个世界支气管扩张日。
一、什么是支气管扩张症?
支气管扩张症是由各种疾病引起反复发生的化脓性感染,导致中小气道反复损伤和/或阻塞,致使支气管壁结构破坏,引起支气管异常和持续扩张[1]。支气管扩张症是呼吸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是慢性咳嗽、大量咳痰和/或间断咯血、气促及呼吸衰竭。患者常因支气管扩张症反复感染、急性加重而多次住院。
图1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二、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有哪些?
目前已知的几种病因有既往下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缺陷、遗传因素、气道阻塞、反复误吸及其他肺部疾病(如既往麻疹、肺结核等)。除了这些常见病因,目前仍有大部分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是无法明确病因的,即为“特发性支气管扩张”[1]。
图2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三、如何了解自己有无支气管扩张症?
支气管扩张症的高危人群:长期咳嗽、咳痰或痰中带血,或者症状仅为咯血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频繁急性加重,重症哮喘或症状控制不佳且既往痰培养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者;慢性鼻窦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其他结缔组织病;艾滋病患者。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需要警惕支气管扩张症,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慢性咳嗽、咳痰:长期咳嗽且伴有大量脓性黏痰,呈黄色或绿色,受凉感冒(急性加重期)后痰量增加。
•反复咯血:表现为痰中带血甚至大量咯血。
•杵状指:手指或足趾末端增生肥厚,指甲从根部到末端拱形隆起呈“鼓槌状”。
图3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诊断支气管扩张症的“金标准”应基于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症状,综合诊疗还需结合痰培养、病因学及支气管扩张症严重程度评分等方法。
四、支气管扩张症的治疗方式有哪些?
支气管扩张症是一种慢性气道疾病,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样,都有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定义为患者出现以下6种症状中的3种及以上,包括咳嗽频繁、痰量增加或性状改变、脓痰增多伴或不伴喘息、呼吸困难、咯血及全身不适,症状持续48小时或以上且临床医生认为有必要针对病情改变当前的治疗方案。
图4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支气管扩张症虽然无法完全根治,但通过规范、及时的治疗,仍然可以延缓疾病进展、减少急性加重,以达到维持或改善肺功能、改善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的治疗主要是气道廓清、祛痰疗法、长期抗菌药物治疗、病原体清除等;急性加重期主要是抗感染治疗。其他治疗有外科手术、疫苗接种、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等。此外,针对支气管扩张症的并发症(如咯血、慢性呼吸衰竭等),应采取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2]。
对于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气道廓清是一种简单、便捷、无创的首选治疗方式,2021年发布的《中国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对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推荐长期应用气道廓清治疗方式。传统的气道廓清方式包括体位引流和胸部叩击,这是两种较常用且非常简单的廓清治疗方式。
图5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对于痰多和排痰困难者,推荐体位引流、拍背等措施,年轻人可尝试瑜伽训练,老年人可适当在室外运用健身器材进行低强度锻炼。对于排痰困难或体位引流效果不佳者,可长期(≥3个月)使用祛痰药物,若同时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哮喘的患者,在祛痰治疗前应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祛痰效果会更佳。
目前一种较新型且简单易行的廓清技术是主动循环呼吸技术,方法是平静呼吸—深吸气—屏气3秒—用力呼气,这种循环的呼吸训练方式可有效改善肺通气。另外,患者也可尝试用力呼气的动作(即适当延长呼气时间),如对着自己的手掌心慢慢地“哈气”,这样对排出肺部外周的痰液有帮助。
总而言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需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排痰方式,同时与医生或康复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五、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如何做好自我管理
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应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按时接种流感疫苗,学习疾病知识,了解支气管扩张症的特征,能识别急性加重并尽早就医。患者切勿盲目自行服用抗菌药物。平时要戴好口罩,避免感冒,尽量少去人群聚集处。
建议轻度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每年至少门诊随访一次,以评估自身疾病情况;对于中重度患者建议每半年至少评估一次,且每年评估一次肺功能。患者处于急性加重期及出现身体不适时建议及时就医,经医生评估和检查后接受合适的治疗方式[2]。
看了以上内容,您应该明白支气管扩张症并不可怕,患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定期接受随访,及时就医,不盲目、乱服抗菌药物,做好痰液变化的自我监测。
参考文献
[1]支气管扩张症专家共识撰写协作组,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 中国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1,44(4):311-321.
[2]徐金富,瞿介明,宋元林. 支气管扩张症[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