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疫情期间如何远离心理障碍

中华医学会
原创
传播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收藏

作者:王长虹 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高 昶 济宁医学院 主任 副教授

审核:潘 苗 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疫情防控这几年,人们的生活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心理健康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障碍。

那么,哪些人群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并需要重点关注呢?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疫情防控期间易出现心理障碍的四类人群

疫情期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的目标人群分为4个级别。

第一级:最容易出现精神健康障碍的人群,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住院治疗的重症及以上患者)、一线防疫医护人员、疾控人员、管理人员等。

第二级: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隔离患者(包括密接者和疑似患者)及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

第三级:第一、二级人群的密切接触者,其家人、朋友等;参与疫情防控的现场指挥、组织管理人员、志愿者等后方救援人员。

**第四级:**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疫区相关人群、易感人群、普通公众,例如在校大学生等。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心理障碍

虽然疫情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仅局限于被感染者,但心理受到影响的人群范围却更为广泛[1]。当疫情不断扩散、人员被隔离及媒体的相关报道等,人们都会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出现各类心理问题的风险增加。

那么,应该如何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心理障碍呢?建议从以下4点做起.

1.饮食方面

保证健康饮食非常重要。尤其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人们外出就餐受限,便有了更多时间自己在家做饭。通过自己在家烘焙美食,多吃天然食物、多吃蔬菜,可以更好地保障身体健康状况。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保证良好的睡眠

人们在面对巨大压力时,为了增强免疫力,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尤为重要。因此,要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按时睡觉,每天保证7~9小时的睡眠时间。

3.适量做有氧运动

被封闭在家的人群,可以进行适量的锻炼。如果家中有跑步机、运动单车等设备,可以更方便的运动;如果没有,也可以通过跳绳、仰卧起坐、伏地起身、打太极拳、练习八段锦等锻炼身体。可以和家人一起锻炼,增进彼此的亲近感。

4.每天利用几分钟时间做一下冥想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通过冥想让大脑放空、重置。如此,利于梳理大脑里源源不断的思绪,能更好地应对压力和焦虑,也能为下一步该怎么做提前做好准备。

三、如何帮助大学生度过心理障碍难关

在这场疫情中,大学生群体属于抑郁和焦虑的高发人群。他们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冲击,伴随着焦虑、抑郁、愤怒、疑病、强迫这些负面情绪和行为产生的心理障碍,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面对这些情况,作为大学生的父母及家人,要给予大学生极大的支持和关照。有4点建议提供参考。

1.稳定情绪,主动关心

如果是在校期间,可由班主任或辅导员对重点同学做好心理辅导,同时与同学的家长保持沟通联系,做好同学与家长之间联系的纽带[1]。

当封闭在家的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作为家长,首先要稳定好自己的情绪,并采取适当的情感表达方式,主动去关心孩子,耐心与之沟通。

2. 创造氛围,做好沟通

家长应该放下自己长辈的身份,每天抽出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像朋友一样平等、

尊重、亲切地跟孩子沟通。同时,在家里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时刻关心他们的心理感受。同时要注意倾听孩子的声音,孩子讲述的时候,尽量不打断他。与之交流时,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不要试图说教,更不要与之争辩或嘲笑,否则会丧失孩子对家长的信任。

3. 掌握信息,尽早咨询或就诊

疫情期间,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征兆时,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根据症状表现制定干预和咨询的办法。以科学的态度帮助孩子恢复健康。如果出现孩子自语、自笑、冲动、伤人、自伤等异常变化,应该带孩子及早进行咨询、诊疗。

4. 随时观察孩子的危险行为,坚持做好复诊

疫情期间,各种突发事情经常发生。家长要随时观察大学生在家的情绪及行为的变化,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同时在家里要加强危险物品的管理,防止孩子出现危险行为,伤及自己和他人。

如果症状稍微缓解,也要坚持带孩子进行定期咨询或复诊。这样,便于医生连续、动态地掌握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干预方案。

关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家长是重要的科普宣传对象。家长要明白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同时要掌握一定的心理问题康复的科学流程。做到家校协同工作,共同保障孩子合理度过心理障碍期。

参考文献

[1]周广东, 白学军. 疫情期间如何精准护航大学生心理健康[J]. 中国高等教育, 2022(10): 16-18.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褚维星
庶吉士级
积极应对疫情影响,
202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