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见大,触类旁通” 科普实验展现化学魅力
浙江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浙江大学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和有机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曾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浙江大学优质教学一等奖、浙江大学卓越教学岗,获2020年度浙江省“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先进个人”,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热心参与科普工作,一直以“激发兴趣+教学实践+培养创新+服务社会”多位一体为出发点,建设实验中心科普工作室,积累素材,通过化学科普实践,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优秀科技工作者/刘占祥
高校科学营自2012年创办以来,在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和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浙江大学分营已赓续十余载,每年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青少年学子,带领他们走进大学校园,体验科技魅力,在名师讲堂和动手实践中培育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浙江大学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也一直接待青少年科学营浙江大学分营的学子,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化学类科普实验,带领他们体验化学实验操作的乐趣、感悟化学变化的魅力。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学营实践活动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高校科学营第一次采用线上模式,依托云上科学营平台,各项活动均在线上进行。由线下到线上的转变,浙江大学分营积极应对,将名师大家面对面、科研实践、参观重点实验室等活动都转移到线上进行。浙江大学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第一次开展“云上科学营”,为了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营员能够动手实践,科普室开发了新实验,探索实验步骤,采用安全可靠的实验材料进行荧光水凝胶的制备,同时,中心还录制了“水凝胶认知及聚乙烯醇荧光水凝胶制备”操作视频。实验前,为营员寄出了300多份实验材料包。活动期间,刘占祥教授在线上提供演示指导,营员在家亲手操作,并在微信群中提出疑问,由老师和科学营志愿者在线上及时进行解答。有营员感言:“通过动手实践,我了解到水凝胶能制作人造软骨,甚至在心脏穿透大出血时,仿生水凝胶材料可在数秒内完全止血,对化学的神奇和教授团队的智慧倍感钦佩”。
2021年,浙江大学分营创造性地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一方面在线上开展了科学实验,让营员将实验室“搬进”家中,同时也开展了线下实践。参加线下活动的营员来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在刘占祥教授等的讲解和指导下,动手操作了蓝印和红印实验,体验了光致变色的魅力。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多方位开展科普宣传
2021年7月1日,科普工作室的老师带领来自第二小学和保俶塔申花实验学校的小朋友,通过活动认知“红船”“长征”“改革开放”和“建党百年”等红色元素,不仅让小朋友切身体会到了化学世界中玄妙的色彩变化和化生万物的奥妙,同时也向他们传承了伟大的建党精神与红色基因。2022年是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十周年,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本科生组成赴滇、黔、新、宁、赣的“竺心如星,为爱西行”暑期社会实践团,利用线上教学视频和现场科普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支教科普活动。
参与高校科学营活动的感受
青少年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后备人才,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是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兴趣是青少年科学学习及未来从事科学相关职业的重要内在动机,是提升科学素质的关键环节,培养科学兴趣是校内外科学教育共同的责任。在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实践过程中,也促使高校实验中心开发出一系列可以提高学生科学兴趣的科普项目,与时俱进,更新科学教育理念,创新科学教育模式,提高科学教学及科技活动质量,增加科学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更好地调动青少年的科学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另外,通过针对性地开展生涯规划或职业教育辅导,消除青少年对科学相关职业的刻板印象,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未来专业及职业方向选择。
10年来,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加强思想引领,突出科学主题,始终致力于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激发科学兴趣,引导青少年探寻前沿科技知识,品味大师成长历程,感受科学魅力,领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实践精神,培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厚植沃土,对全体青少年科学兴趣的培养、科学家精神的弘扬、科学职业期待的引导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未来,刘教授希望青少年朋友积极参加科学营活动,将其作为一次重要的学习契机,感受科技魅力和科学家精神,厚植科学报国情怀,不负韶华,为成为国家建设的优秀人才而不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