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研究自己的基因,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这就好像一个程序在研究自己的代码一样,不过人类的基因远比任何一个程序的代码要复杂得多,因为人类的基因包含了30多亿个碱基对,数量极其庞大。不过令我们欣慰的是,人类探索自己基因奥秘的第一步已经实现了。《科学》杂志宣布,由于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人类基因测序已经全部完成。
其实人类基因组的完成,在过去已经被宣布过几次,但实际上这些都是不完整的草图。而这次科学家们真的得到了完成图。科学家们破解的是人类基因组中最基础的部分,为人类基因组的程序增加了约2亿个DNA碱基,占整个基因组的8%。
先让我们看看科学家们都有哪些新的发现。首先科学家们将原先没有得到很好绘制的有着短着丝粒的13、14、15、21和22号染色体的断臂进行了完整的绘制。这些断臂基因虽然不多,但是它们有着大量的rDNA序列rDNA用来编码rRNA,而rRNA就是核糖体RNA,在细胞中具有参与蛋白合成的重要作用。每个人的基因组中都有着数百个rDNA基因的拷贝,平均315个,但有些人更多一些,有些人则更少一些。而这些rDNA几乎都有各种突变,可能改变RRN的结构,同时科学家们还绘制出了3604个基因,包括140个编码蛋白质的基因。
这些基因在之前不完整的基因组中并没有被发现,其中许多基因与之前已知的基因的功能略有不同,包括一些与大脑进化和发育、自闭症、免疫反应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有关的基因。还有一个可能是最大的发现,那就是人类所有的着丝粒的结构。虽然之前科学家们研究过8号以及x和y染色体的着丝粒,但是这是人类第一次如此完整地看到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的结构。如此水平的科学发现,或者说人类全面完整的基因组,对于整个人类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不是说人类从此以后就能够晋升成造物主了?
当然没有这么简单,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人类完成了全部基因测序,就相当于一个人认识了所有的汉字,距离用这些汉字写一篇作文还差得远。那么人类为什么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基因呢?首先这是人类追根溯源的需求,人生而为人,我们总是会思考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要想弄清楚这三个问题,就必须要从基因入手。我们的身体是由约37.2万亿个细胞组成的,而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就是蛋白质,而不同的蛋白质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以完成生命需要的功能。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蛋白质的不同?就是DNA序列。毫不夸张地讲,即便是DNA序列上一个碱基的不同,那么也可能显示出截然不同的特征。所以从基因入手去寻求人类起源,是最靠谱的方法。今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就是研究这一领域的开拓者。在基因研究开始之前,人类对于自己起源曾经争论不休。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所在的地方才是人类的发源地,结果又演化出了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观点,那就是不同肤色的人都是独立起源的。这种不靠谱的观点曾经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但这种观点明眼人一看就是错误的,因为世界上各个人种之间都不存在生殖隔离,这就一定程度上说明,世界上所有人类都属于一个共同的物种。
并不是长得像就属于同一物种,比如亚洲象和非洲象,就是在各自生活区域内独自进化形成的物种。虽然都是大象外貌也十分相似,但它们本质上是两个物种,因为它们存在生殖隔离,无法繁育出下一代。世界上所有的人类都属于同一物种,这种观点就是被基因研究所证实的,研究发现世界上任何一个男人身上,都有着相同的y染色体,并且在一个生活于25万年以前的智人身上也找到,所以这个智人又被称为 y染色体亚当。同样全世界女人身上的细胞里都有着相同的线粒体DNA,并且在一个生活于15万年以前的女性DNA里也可以找到,所以这个女性智人又被称为线粒体夏娃。
很明显全世界的人类属于同一物种,且有着共同的祖先,不同人类之间的基因相似度达到了99.9%。也许你会有所质疑,只相差0.1%,外在差距就会如此夸张吗?别忘了,人类基因可是包含了30多亿个碱基对,即便是0.1%,那也有几百万个人类与黑猩猩的外在差。
基因研究还有着更为现实意义,比如治疗遗传病。遗传性疾病本质上是由基因变异所导致的,因此只要变异的基因还在,遗传病就不可能被彻底治愈。少数人的遗传病表面上被治愈了,比如一型糖尿病,但其实只是利用药物抑制了基因表达,变异基因依然存在,未来还有可能再次发生,而且会遗传给后代。所以人类要想彻底摆脱遗传病的困扰,就必须要进行基因研究,只有对致病基因进行编辑去除突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将其治愈。
同时,基因研究也有着令人担心的另一面。当人类对于基因有了完全的认知,可以任意对其进行编辑,也就意味着人类可以制造出只针对某一类人的基因武器。因为基因的差异,不同人种对于同一病毒的易感程度是不一样的,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说基因研究是一把双刃剑。
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停止不前,人类文明要不断进步,不能因噎废食。相同的科学理论,既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活,同时也可以用来摧毁人类。为善也好,为恶也罢,都不是科学的错,最终都是人类善恶使然。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田埂
审核:陶宁(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副研究员)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