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北京卫视《大先生》 铸炼成器,无尽无极

北京科协

4月18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联合出品的国内首档科学文化教育节目《大先生》在北京卫视播出。本期节目邀请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工程总指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潘卫民,粒子物理学家陈和生院士,带教老师李京祎、李明、董岚、米正辉,带领“未来团”成员一起感受大科学装置中的高能人生。

超导加速 追光逐梦

本次“未来团”走进怀柔科学城,近距离接触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它是怀柔科学城的核心装置,为“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设施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发射度最低、亮度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最“亮”的光将帮助人类更细致观察微观物质的细节,为国家解决在资源、能源、环境、人口和健康等诸多领域面临的挑战提供科学基础。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有一个别名是“希望之光”,它可以“照亮”微观世界,它的亮度比第三代光源要高出 100-1000倍,是太阳 的 1万亿倍的光芒,它也是我国第一台高能量同步辐射光源,将与我国现有的光源形成能区的互补,因此也被寓意为“希望之光”。从空中俯瞰,它整体外形如同“放大镜”,寓意其为探索微观世界的利器。

而这样的大国重器,究竟是如何被铸造出来的?在这群山之间的浩大工程背后,究竟藏着多少重器铸造者的“高能”人生?带着疑问,“未来团”一起拜访中国科学院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工程总指挥潘卫民先生。他深耕高能物理领域四十年无悔付出,在高能所的多个大国重器项目中担当重任。潜心钻研“加速器”研究,攻克“卡脖子”的技术难题,自主研制了中国第一个国产500MHz(500兆赫兹)超导腔,率领团队向核废料处理用加速器技术的世界难题发起冲击,填补了国际空白。年过花甲,担纲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工程总指挥,成为“希望之光”背后的铸造者,作为这个大科学工程的带头人,他不忘使命,坚守岗位,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项目中,“忘掉了自己的年龄”,他直言面对“重如山”的责任,自己不敢老。

一机两用三十载

电子对撞机到底有多么重要?其实,为了研究宇宙的起源、物质的构成,2000多年前科学家们就已经开始不断探索,最后不约而同地得出一个结论:物质世界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于是,科学家建造了粒子加速器和粒子对撞机,把极小的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让它们迎头相撞,探索研究宇宙的起源并发现新粒子新物理。当这些对撞的粒子分崩离析,飞向四面八方,收集并分析它们的行为,对物理学和科学技术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既是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变的重要依据,也是开发各种高新技术的理论根基。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标志着我国加速器技术和科学真正的开始,我国在国际高能物理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获得30多年的发展空间。之后的同步辐射光源、散裂中子源也相继由此起步。2013年,我国科研团队利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北京同步辐射装置破解了SARS病毒的主蛋白酶结构。时至今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不断有新的成果产出。

爱国无尽,奉献无极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升级改造工程的铸造者之一——粒子物理学家陈和生院士说中国的科学技术要靠中国人,他向我们讲述了中国首台大科学装置的缔造者张文裕先生的故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此时国家的建设才刚起步,百废待兴。张文裕对回归祖国怀抱充满了无限的期盼,然而这一切并不顺利。整整七年,张文裕和妻子王承书不曾退却,他们将自己的重要研究资料,分成300多个包裹陆续邮寄回国,并最终在1956年成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72年,张文裕与朱洪元、谢家麟等18位科学家联名给周恩来总理写信,提出“发展高能物理、建造高能加速器、尽快成立高能物理研究所”等建议。很快,周恩来总理复信,表示支持,并在信中说:“这件事不能再延迟了!”历时9年进行反复论证,终于,1984年10月,在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造工程正式动工。此时的张文裕,身体状态早已大不如前,但听闻这一消息仍难掩激动。在工程施工期间,他戴上助听器,拄着拐杖参加工程问题讨论会。为了及时了解工程进度,他多次坐着轮椅到加速器储存环隧道,了解工程的进展。

无尽无极,久久为功。科学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科学成果的技术转化,更非立竿见影。这些大国重器的铸造者们,用自己的科研人生告诉我们,基础科学的研究,要耐得住寂寞。在高能所,每一个大装置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一块块坚硬的磁铁背后,是一位位科学家滚烫的人生。

评论
周公c
举人级
整体外形如同“放大镜”,寓意其为探索微观世界的利器。
2023-04-20
学文(科普员)
贡士级
学习了
2023-04-23
科普达人精英
太傅级
中国高能物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提,为人类诸多方面的研究提供科学基础!
2023-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