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种发源自亚文化的流行文化,科幻的历史也是人的历史。但是当我们谈论科幻时,科幻作品背后的人、群体与人际关系往往最容易被忽视,让位于设定和文学的脉络。2020年,科幻百科将专设“人的科幻史”专栏,站在文化社群的角度呈现二百多年来世界科幻发展史的方方面面。它们或意义深远,或趣味横生,但不论如何,都参与塑造了当今的世界科幻面貌。
美国科幻圈的诞生:上篇
从雨果·根斯巴克到首届科幻大会
作者 | HeavenDuke
(版权归 @HeavenDuke 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Phase 1
雨果·根斯巴克说:要有光
谈及科幻的起源,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或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儒勒·凡尔纳、埃德加·爱伦·坡这些“世界科幻之父”。这种唯作品论的观点自有其道理,然而,科幻作为一种亚文化走上历史舞台,却比科幻小说的诞生晚了整整一个世纪。
一切始于20世纪20年代,始于大洋对岸的美国。受凡尔纳、威尔斯等作家的影响,《大商船》和《故事会》等美国杂志都开始零零散散地发表科幻小说。凡尔纳将“科学冒险小说”和“失落的世界”融合在一起,由此产生的惊险刺激的异域探险故事为后来的纸浆冒险小说奠定了基础;威尔斯在创造了许多科幻故事原型的同时,在作品中融入了对社会和政治的关怀;埃德加·赖斯·巴勒斯则通过火星公主和人猿泰山唤起了年轻人对异星和密林的憧憬……这些科幻巨匠初步塑造了20世纪初科幻迷对科幻的印象。但是受到作者少、作品少等原因的限制,科幻尚且不成气候,没有产业,更没有文化氛围。
埃德加·赖斯·巴勒斯和他的代表作品。其中,人猿泰山、巴苏姆和地心王国系列均已全部译进国内。
打破局面的是一本名叫《诡丽幻谭》的杂志。《诡丽幻谭》虽然主营怪谭故事,但是为其供稿的作者却是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克拉克·阿什顿·史密斯、奥古斯特·德雷斯和罗伯特·霍华德等作家。他们向惊悚恐怖故事里注入了超自然元素和科学元素。洛夫克拉夫特开创的“宇宙恐怖”和“克苏鲁神话”更是凭借“超越性的不可知”而影响了科幻、奇幻和恐怖领域。凭借这种早期类型跨界,《诡丽幻谭》同时将科幻迷、奇幻迷和恐怖迷汇集到了它的旗下。
不过,科幻迷和其他类型文学的爱好者却有着一项本质性的区别——科幻迷更看重作品中的科学/技术元素的真实性。这迅速将他们同其他读者区分开来。而《诡丽幻谭》的定位让它势必无法永远只满足科幻迷的兴趣。雨果·根斯巴克这位被后世誉为“科幻杂志之父”的科幻编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辟出科幻的新天地的。
《诡丽幻谭》1928年2月号,刊发了H·P·洛夫克拉夫特的《克苏鲁的呼唤》
同《诡丽幻谭》的政策不同,根斯巴克信奉“科技哺育科幻,科幻推动科技发展”的原则,具体而言,即“科幻小说必须以坚实可信甚至有可行性的科学事实为基础”。本着这样的原则,他先后推出了《电学实验者》和《科学与发明》等科普杂志,并最终凭借《惊奇故事》和《奇异故事》两本纯科幻杂志,让科幻正式成为了一项文化产业。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根斯巴克的信条非常成功。《惊奇故事》的销量峰值高达15万册,根斯巴克在该杂志破产以后创办的《奇异故事》也拥有2.5万册的不俗表现。销量上的成功又进一步鼓舞了其他出版公司涉足科幻领域。但是即便如此,科幻读物却依然供不应求。
根斯巴克的杂志改变了许多人的一生。在20年代末,幻想小说的读者们大多是被人孤立或拥有童年阴影的孩子。雷·布拉德伯里高度近视,不善运动;朱迪斯·梅丽尔的父亲不堪病痛,选择了自杀;艾萨克·阿西莫夫每天忙于帮家人照看糖果店;唐纳德·沃尔海姆和弗吉尼亚·基德因小儿麻痹症而瘫痪在床;弗雷德里克·波尔因百日咳和猩红热而退学……对这些与同龄人格格不入的年轻人来说,根斯巴克的杂志用火箭的条条尾焰点亮了他们心中的夜晚,在大萧条横行的时代,为他们指明了一条脱离困境的出路,让许多科幻爱好者开始相信:科幻拥有推动科技进步,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力量。
雨果·根斯巴克
我所说的科幻小说,是指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和埃德加·爱伦·坡一类的具有无穷魅力的浪漫故事,它们既有科学事实,又有预见性。
为了贯彻这份信念,科幻迷们开始采取行动。起初,他们的行动不过是收集科幻杂志和出版物,但是渐渐地,有些科幻迷开始尝试创作科幻小说,有些科幻迷开始从事科学实验,还有些科幻迷试图发行业余杂志,甚至与专业杂志分庭抗礼。杰瑞·西格尔、杰罗姆·舒斯特、莫蒂默·魏辛格、朱利叶斯·施瓦茨、斯坦利·温鲍姆等后来闻名于世的科幻先驱,便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投身科幻事业的。
然而单枪匹马终归势单力薄。电话尚未普及,远距离交通又费用高昂。不论在幻想世界如何驰骋遨游,在现实世界中,这些年轻人的活动范围都很难离开自己栖居的城镇。科幻迷对彼此的存在通常一无所知。
1927年1月,改变一切的时刻降临了。《惊奇故事》在当月发行的月刊上正式设立了“讨论”专栏,用于刊登读者写给编辑部的信件。杂志随信公开信件作者的名字和通讯地址。通过该栏目,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科幻迷首次知晓了彼此的存在。他们起初只是给编辑部写信,但很快便开始在专栏上和其他科幻迷你来我往,并通过书信、电报等方式建立私交。
而随着靠书信往来的科幻迷渐渐成为好友,同城的科幻迷们也逐渐知晓了彼此的存在,在线下举行聚会并组织集体活动便渐渐不再是天方夜谭了。于是,在1929年12月11日,一群通过《奇异故事》互相结交的纽约市笔友们在哈莱姆的一栋公寓楼里齐聚一堂,宣告了科学人俱乐部的诞生。俱乐部的第一场会议在1930年1月4日召开,官方杂志《行星》在1930年7月问世。清晰的组织结构,定期发行的爱好者杂志,付费会员制度以及例行召开的线下会面让科学人俱乐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美首个科幻爱好者组织。自此,美国的科幻圈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进入了科幻史学家杰克·斯皮尔所定义的“古生代”。
《行星》杂志创刊号,其创刊目的包括“记录社团活动;搭建平台,供社团成员表达对时下科学发展的看法;促进人们对科幻小说的兴趣;以及证明科学不是干巴巴的研究,而是重要、有趣而富有娱乐性的话题”。
Phase 2
探索与发现:从古生代到第一世代
在杰克·斯皮尔的比喻中,古生代的科幻迷和科幻组织就像刚刚离开水面的海底怪形,贪婪地从地表生出的植被——为数不多的科幻小说——中吸取生命。在科幻圈进入第一世代(1933年~1936年)前,科幻迷一直在摸索前行。其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后世科幻圈的风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杰克·斯皮尔(1920~2008),美国著名早期科幻迷,科幻史学家,法官。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科幻圈发展史《Up to Now》,同时也是著名科幻文化百科全书《Fancyclopedia》的作者。
1930年中下旬,雨果·根斯巴克在《奇异故事》上发起了一场征文比赛,主题是“为了推广科幻,我正在做些什么”。科学人俱乐部的图书管理员艾伦·格拉瑟在投稿中提到了他在俱乐部的工作。俱乐部的理念打动了根斯巴克。他在纽约市自然历史博物馆安排了一场科幻迷与职业人的见面会,并邀请俱乐部成员免费参加。
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让科幻迷们欢欣鼓舞,于是,9月27日,35名俱乐部成员兴冲冲地参加了这场会面。然而根斯巴克会后却言而无信,致使科学人俱乐部不得不亲自支付场地租赁费用。严重的财务危机不仅让科幻迷对根斯巴克十分失望,也让俱乐部内部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并最终造成了俱乐部的分裂。雪上加霜的是,同年四月,科学人俱乐部的主席沃伦·菲茨杰拉德还离开了俱乐部,投身火箭科学,彻底退出科幻圈。
科学人的上述遭遇不仅勾勒出了科幻迷渴望得到专业人士认可的心理,也暗示了科幻迷组织所面临的若干主要问题:核心人员的流动性,有限的资金以及对阴晴不定的职业界的依赖。
科学人俱乐部一分为二,两派的领袖分别是莫蒂默·魏辛格和艾伦·格拉瑟。魏辛格后来和新加入俱乐部的朱利叶斯·施瓦茨结为搭档,开始从事严肃的科幻编辑与出版代理工作;格拉瑟派则迎来了一位名叫威廉·西克拉的年轻人。此人热忱地信奉着根斯巴克的理念,行动力也很强。1935年秋,他在纽约长岛试射了两枚自制火箭。火箭内各装有255封信,每封信的信封上盖有一枚绿色邮戳,上书“出自美国首次火箭飞行”。
西克拉的火箭发射时间是1935年9月22日,下午16时35分。图为箭载信封,上面“出自美国首次火箭飞行,1935年9月22日”的绿色邮戳清晰可见。
科学人俱乐部已死,但是俱乐部的成员却引领着科幻圈走进了第一世代。在这一阶段,科幻迷始终严肃对待科学和科幻。火箭学先驱威利·雷开始在一本名叫《宇宙学》的爱好者杂志上发表科普文章;弗雷斯特·阿克曼开始撰写海量的书信与评论,由此拉开“头号科幻迷”人生的序幕;魏辛格和施瓦茨则联手格拉瑟发行了《时间旅人》,并在和格拉瑟分道扬镳后,在一位名叫康拉德·鲁珀特的出版人的慷慨帮助下,发行了《科幻文摘》(该杂志后来进化成了《奇幻杂志》)。科幻迷不仅亲自为这些杂志热情撰稿,还会请求专业人士在杂志上发表他们的作品。参与其中的很多科幻迷后来都成为了著名的科幻大家——除上述人物外,还有世界科幻大师杰克·威廉森、超人的缔造者杰瑞·西格尔与乔·舒斯特、科幻编辑雷蒙德·帕尔默、著名科幻作家斯坦利·温鲍姆等。
后排从左至右:杰克·威廉森、L·斯普雷格·德·坎普、克拉克·阿什顿·史密斯、弗兰克·贝纳普·朗、 莫蒂默·魏辛格、艾德蒙·汉密尔顿、奥蒂斯·阿德尔伯特·克莱恩;前排从左至右:奥托·班德、曼利·韦德·韦尔曼、朱利叶斯·施瓦茨。这些人在30年代是纸浆杂志领域的中流砥柱。
1933年夏,朱利叶斯·施瓦茨前往位于纽约市皇后区的牙买加住宅区,帮助康拉德·鲁珀特校对并装订杂志。与他同行的还有一位17岁的科幻迷,名叫查尔斯·霍尼格。等待他们的是250本杂志,每本12页。杂志的名字是《奇幻爱好者》。霍尼格在1933年初开始筹备该杂志,并在施瓦茨的鼓励和帮助下实现了他的梦想。该杂志发表了包括洛夫克拉夫特在内的许多知名怪谭作家的作品,甚至还发表了洛夫克拉夫特的论文《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不过,在畅享鲁珀特的母亲准备的德式土豆沙拉时,不论是霍尼格还是施瓦茨,都没有预料到,他们正在制作的这本杂志,将会改变霍尼格的一生。
第一期杂志问世以后,兴高采烈的霍尼格向所有他知道的科幻界人士寄出了自己的杂志,其中一本杂志出现在了雨果·根斯巴克的办公桌上。根斯巴克对这本杂志印象深刻,当即邀请霍尼格到他的办公室面谈。此时,根斯巴克的副手大卫·拉瑟沉迷社会运动,对编辑工作兴致缺缺。根斯巴克自己则又一次深陷财务危机。于是,在会见过霍尼格后,他做出了一项顺理成章的决定。1933年11月,霍尼格被根斯巴克破格录用,取代了拉瑟,成为了《奇异故事》的主编,也成为了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职业科幻编辑,薪水为每周20美元(拉瑟的工资为每周75美元)。
霍尼格于1933年11月成为职业编辑,但仍然保持着同科幻爱好者们的密切往来。图为1934年秋天,他在奥托·班德家做客的场景。班德单膝跪地恳求霍尼格接收他的稿件,而在霍尼格阅读作品的时,杰克·达洛则在一边发表他对故事的看法。
家住纽约的另一位科幻迷却远没有霍尼格这般走运。唐纳德·沃尔海姆,1914年10月1日出生,5岁时同时染上了小儿麻痹症与流感,以致半身瘫痪,大病痊愈以后,又因反应迟钝而被同龄人孤立,日夜与奇幻故事和玩具士兵相伴。1927年,一本《惊奇故事》杂志深深吸引了13岁的沃尔海姆。7年后,他给根斯巴克寄去了他自己的一篇名叫《来自白羊座的人》的科幻小说,并成功发表在《惊奇故事》1934年1月刊上。然而,根斯巴克却并没有向沃尔海姆支付稿费。同年,沃尔海姆和阿拉巴马州的威尔逊·谢帕德共同创办了环球幻科会,组织的主要工作是打击科幻出版物交易中的恶意抬价行为。针对拖欠稿费一事,沃尔海姆联合其他拥有相同遭遇的作家,在环球幻科会的会报上公布了此事,还聘请了律师,准备诉诸法律。纠纷最终以庭外和解的方式收场。根斯巴克支付了75美元的赔款,其中10美元被用作律师费。
唐纳德·沃尔海姆,美国著名科幻迷,科幻编辑。早年凭科幻运动成名,后来参与创办了未来派科幻文学协会。担任专业编辑期间推出了“双面王牌”书系,经手了很多重要作家的作品。后来还率先推出了托尔金《魔戒》的平装本。他创办的DAW出版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幻出版社之一。图为在1966年芝加哥世界科幻大会的拍卖会场上的沃尔海姆。
沃尔海姆发起的这场运动得到了国际宇宙科学俱乐部的支持。该组织的领袖不是别人,正是信奉根斯巴克理念的西克拉。国际宇宙科学俱乐部的前身是1932年成立的爱迪生科学俱乐部,理念与根斯巴克的信仰一脉相承,即所有科幻迷都应该是科学爱好者。西克拉在俱乐部改组后注册成为了会员。此前,他已经凭借《一项科学悖论》等科普文章屡次获奖,并立志要继承一个名叫国际科学协会的早期科幻组织的遗志,靠社群和爱好者杂志来贯彻根斯巴克的理想。
国际宇宙科学俱乐部的运营理念完全符合西克拉的胃口,但是在成为会员以后,他却发现该组织死气沉沉,不仅杂志停止发行,招新也进展迟缓。于是,他立刻开始试图接管整个俱乐部,并取得了成功,不仅成为了俱乐部的管理委员会的成员,还担任了重获新生的俱乐部官方杂志《国际观察者》的出版人。
国际科学协会的官方杂志《国际观察者》的1936年5月号
在此过程中,西克拉得到了一位名叫约翰·B·米切尔的科幻迷的帮助。米切尔出生于1917年,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科幻迷之一。童年时期,他因白喉而瘫痪在床。他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了对艺术的热爱,并在14岁时入围了《奇异故事》的故事大纲竞赛(故事终稿由雷蒙德·加仑完成,发表在《奇异故事季刊》夏季号上)。米切尔参与推动了爱迪生俱乐部的改组,是西克拉加入俱乐部的媒人,也是他掌权的最大推手之一。《国际观察者》的首期杂志封面也由他设计。
国际宇宙科学俱乐部同环球幻科会的合作让西克拉、米切尔和沃尔海姆三人走到了一起。他们很快便将成为科幻圈最具影响力的重要人物,在行业内掀起一场惊涛骇浪。风波由三个名字组成,分别是科幻联盟、国际科学协会以及美国国家科幻大会,又名东部地区科幻大会。
Phase 3
全美利坚的科幻迷,联合起来!
虽然与科幻迷之间存在种种过节,但是雨果·根斯巴克依然十分信任科幻迷的力量。早在他创办《电学实验者》等杂志时,他就试图通过成立读者联盟来推动杂志的发展。
在前文中,他聘用了霍尼格担任《奇异故事》杂志的主编。霍尼格的《奇幻爱好者》杂志让根斯巴克印象深刻,但是这不过是当时众多爱好者杂志中的一本。《奇幻杂志》《时间旅人》《国际观察者》等杂志虽然未能获得同等待遇,却也拥有相当规模的读者群体,其内容也足够有趣。这些杂志的繁荣和《奇异故事》杂志本身出色的销量让根斯巴克开始相信美国已经拥有了很多科幻迷,而这些科幻迷也拥有足够强的创作能力。于是,在他的建议下,霍尼格和根斯巴克在《奇异故事》的1934年4月刊上联名发表了创办“科幻联盟”的宣言。联盟的野心极大——让“所有对科幻感兴趣的人联合在一个国际组织里”,以“促进科幻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奇异故事》在1934年4月号上发表了创办“科幻联盟”的宣言。组织的目标是“让所有对科幻感兴趣的人联合在一个国际组织里”,以“促进科幻艺术的发展和进步”。图中的徽章是一种象征——所有参与到科幻联盟中的爱好者组织都可以将该徽标附在各自的爱好者杂志的封面上,同时组织的成员也可以在身上别联盟的徽章,以彰显身份。
科幻联盟的组织结构与此前出现的民间科幻组织极为不同:民间组织以爱好者杂志为核心,其会员即杂志的编辑部成员和订阅该杂志的读者们。而科幻联盟却是一个专业杂志方面出资赞助的松散的社团联盟,以霍尼格为唯一的最高领袖。联盟的每个地方分部只要会员人数不低于三人,即可联名写信给《奇异故事》编辑部,申请正式建部。编辑部批准建部请求后,会回寄授权书和组织章程。此后,分部成员便可以遵照章程在当地运营社团,发行自己的杂志。《奇异故事》上则专设了“科幻联盟”专版,以发表联盟的最新动向。
创建分部的门槛极低,因此,自从联盟成立的消息公布以后,分部便开始在全美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野蛮生长起来。科幻联盟的触手伸向路易斯顿、伊利、洛杉矶,伸向芝加哥、林肯、费城、丹佛……最终伸向大洋彼岸,在英国和澳大利亚扎根。在这只庞然巨兽的中心纽约市,联盟甚至创办了多个分部,包括皇后区分部、布鲁克林分部、华盛顿高地分部、纽约市分部……以《奇异故事》为中心,松散的分部让科幻迷的势力遍及全国。借此,科幻联盟不仅拉动了《奇异故事》杂志的销量,还让科幻圈中的人意识到了一个统一且版图辽阔的圈子的存在。
在科幻联盟的鼎盛期,加入联盟是一种神圣的行为。图中左侧的人物是典型的太空英雄形象,右侧的瓜皮帽形象则一直延续至今,代表了具备Nerd色彩的科幻迷。在2019年8月份召开的都柏林世界科幻大会上,舞台剧《魔法印刷机》中的主人公即采用了这一形象。
科幻联盟改变了数以千计的科幻迷的人生轨迹,成为了美国科幻圈的重要基石。但是联盟却迅速遭遇了挫折,不仅因为很多地方分部迅速走向沉寂,也因为霍尼格的一系列错误决策让另一个国家级的民间科幻社团——国际科学协会——走向了联盟的对立面。两个组织的碰撞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科幻圈发生过的最大派系冲突,在这场冲突中,许多科幻迷反目成仇。一些科幻迷甚至对整个圈子失望透顶,彻底隐退。
科幻联盟诞生后,纽约的大量科幻迷都汇聚到了联盟旗下,却并没有停止他们各自的科幻活动,更没有解散他们曾经创办的杂志或社团。沃尔海姆、西克拉和米切尔便是如此。沃尔海姆在1935年参与了两场大规模社群运动,首先同另一位颇为幽默的科幻迷威尔逊·塔克打了一场字母协会战争,接着创办了科幻圈第一个娱乐性质的宗教——咕咕教。
咕咕教(Ghughuism)是史上最早的粉丝性宗教,其风格类似流行文化加工后的飞天意面神教。类似的科幻圈内文化产物可参考图中的《纯种科幻迷指南》(地址:https://efanzines.com/VFW/VFW111.pdf)
西克拉则和米切尔继续发展国际宇宙科学俱乐部。他们做了两项努力,其中一项将俱乐部同雷蒙德·帕尔默的国际科学协会合并,继承了后者的名字和“光辉历史”,另一项则是希望霍尼格能够在《奇异故事》上为新的国际科学协会做宣传。
不幸的是,国际科学协会的第二项努力失败了——霍尼格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发表了如下声明:
鉴于我们的读者已经可以通过科幻联盟获得所有所需资源,我们将不会推荐他们加入另一个科幻组织——更何况科幻联盟对一切爱好者开放,也包括那些负担不起某组织高达1.5美元的会费的读者。
与科幻联盟相比,我们看不到你们的组织有任何优越之处,如果真的有,请不吝赐教,我们将很乐意进一步合作。
此事让国际科学协会的成员们倍感沮丧与恼火。1935年2月13日,西克拉当选协会主席。协会从此开始和环球幻科会通力合作。沃尔海姆在《环球幻科会公报》的1935年4月刊上重新提起根斯巴克拖欠稿费的事,并借自家协会的民主章程攻击科幻联盟,称它是一家独裁组织。他们给《奇异故事》上的小说写负面评论,还把科幻联盟称作“苏维埃的性感科幻跟班”。忍无可忍的霍尼格最终在《奇异故事》的1935年9月刊上公开宣布将沃尔海姆、西克拉和米切尔三人逐出科幻联盟。双方的敌对关系就此确立。三人组正式走上了“摧毁科幻联盟”的道路。
在《奇异故事》的1935年9月刊上,主编宣布将沃尔海姆、西克拉和米切尔三人逐出科幻联盟。
国际科学协会本应不堪一击,但是三件事让该协会有力地向科幻联盟发起了反击。其一是《奇异故事》的对手杂志《惊异科学故事》的编辑F·奥林·特莱梅因对国际科学协会的工作表示赞许,在自家杂志上公开为其做起了广告;其二是美国的许多科幻迷此时都处在脚踩两只船的状态,同时是两家组织的会员;其三是国际科学协会发射了四枚火箭,邀请了许多科幻联盟分部的代表前来参观,还出色地完成了纪录片的拍摄和报道的撰写。三件事让国际科学协会获得了很大的影响力。于是,在你来我往的互相攻击中,两个组织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从纸面上转移到了现实中。
在科幻联盟纽约市分部第二次会议上,国际科学协会的领袖们带着一群年轻人控制了会场,压制了霍尼格的话语权,列数科幻联盟的罪状:商业化、独裁、拖欠稿费,声称科幻联盟已经完蛋了,国际科学协会才是新的希望。此事撼动了科幻迷对科幻联盟的信心,造成了纽约市科幻联盟的解散和独立科幻联盟的诞生。霍尼格本应有足够的时间应对此事,但是随着根斯巴克经济状况的恶化和《奇异故事》杂志销量的下滑,根斯巴克在1936年2月21日将《奇异故事》卖给了标准出版社。霍尼格的编辑职位被魏辛格取代,科幻联盟的事务遭到了新东家的无视,致使许多分部迅速自行瓦解,只有洛杉矶和费城两地的分部仍然屹立不倒。至此,科幻联盟彻底垮台,国际科学协会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1936年,根斯巴克将《奇异故事》出售给标准出版社。杂志从此改名为《惊险奇异故事》,主编后交由莫蒂默·魏辛格担任。根斯巴克从此失去了他所有的科幻杂志,根斯巴克的时代也因此宣告终结。
解体的科幻联盟的部分成员自立门户,成立了独立科幻联盟。新联盟和国际科学协会的会员重合度非常高,于是,国际科学协会的成员集体退出了独立科幻联盟,强制解散了后者,成为了全国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社团。此时,协会的成员除了西克拉、沃尔海姆和米切尔外,还有弗雷德里克·波尔、大卫·凯尔和赫伯特·歌德凯特等人。受协会领袖的影响,国际科学协会的意识形态与科幻联盟截然相反,强调科幻迷的独立性,对职业界抱有敌意,甚至曾抨击《奇幻杂志》,理由是该杂志和职业界走得太近了。
在国际科学协会南征北战的背后,1935年~1936年间,美国的科幻圈依然在继续发展。俄克拉荷马州的丹尼尔·迈克菲尔创办了《科幻新闻》和俄克拉荷马州科幻协会,其成员包括著名科幻迷杰克·斯皮尔;科幻联盟倒台后,费城分部同一个名叫“男孩们的科幻俱乐部”的社团合并,更名为费城科幻协会,收纳了罗伯特·马德尔、约翰·巴尔塔多尼斯等爱好者;在未被纽约的硝烟席卷的西海岸,克莱尔·贝克创办了《科幻评论家》,并鼓励一位名叫C·汉密尔顿·布鲁默的科幻迷建立了科幻发展协会,发行了爱好者杂志《超立方体》;该杂志经常收到一位热情科幻迷的来稿,这位科幻迷还自己发行了一本名叫《行星人》的杂志。他叫詹姆斯·布利什。
詹姆斯·布利什在年轻时便活跃参与科幻活动。他的杂志《行星人》之所以倒闭,是因为他试图以业余的方式运作一本质量足以同专业杂志媲美的杂志,但却无力承担职业作家的稿费。
在这一时期,科幻爱好者杂志的志向也逐渐从对标专业杂志转向投科幻迷所好。1934年中期,朱利叶斯·施瓦茨和莫蒂默·魏辛格转行去做文学经纪人,《奇幻杂志》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迷后,最终在1937年初停刊;一些相对弱势的杂志则因难以支付职业作家的稿费等经济原因而逐个倒闭,其中便包括布利什的《行星人》。幸存下来或新兴的爱好者杂志的内容则逐渐从发表专业小说转向发表粉丝小说、评论和八卦。受这种趋势的影响,热衷于收藏爱好者杂志的科幻迷们往往能够迅速了解整个圈子的动向和生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1936年的某天,米切尔提议:“让我们出去见见其他地方的科幻迷吧。”
该提议得到了通过。接着,在沃尔海姆的建议下,科幻联盟纽约市分部派出了代表团去费城和当地的科幻迷们见面。于是,在1936年10月22日,沃尔海姆、波尔、米切尔、西克拉、凯尔、歌德凯特和一位名叫乔治·R·哈恩的科幻迷组成的代表团抵达了费城,见到了费城科幻协会方面的米尔顿·罗斯曼、马德尔和奥斯瓦尔德·特莱因。虽然这场会面只有八人出席,但是却被历史学家称作首届科幻大会。会上决定明年在纽约举办一场规模更大的科幻大会,大会主办方同样是国际科学协会。
首届科幻大会参会人员合影
1937年2月21日下午的第二届东部地区科幻大会规模更大,形式也更加正式。大会在纽约市的波希米亚大厅召开,设立了大会委员会:沃尔海姆担任主席,米切尔担任秘书,其他两名委员会成员是波尔和凯尔。会议议程如下图所示。
图为第二届东部地区科幻大会参会手册,左侧为封面,右侧为会议议程,共分七个阶段:①开幕式;②主席致欢迎辞;③重要嘉宾演讲;④电影放映,包括巴克·罗杰斯动画和歌德凯特带队制作的火箭实验纪录片;⑤歌曲表演;⑥自由讨论暨自助晚宴;⑦闭幕式。
国际科学协会还为大会发行了《国际观察者》大会特刊。特刊一反科技文章和科幻作品平分秋色的特点,完全投身科幻,其质量堪比专业杂志,作者几乎全部是职业作家,除洛夫克拉夫特等人外,还有杰克·威廉森、艾德蒙·汉密尔顿等。
这届大会为后来的世界科幻大会打下了基础——讲座、讨论、音乐会、电影放映和场刊等都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届科幻大会也成了科幻迷和好的地方:虽然此前纷争不断,但是查尔斯·霍尼格却依然出席了大会;国际科学协会此前一直攻击《奇幻杂志》,但是在会上,沃尔海姆也和《奇幻杂志》方面的负责人施瓦茨握手言和了。
大会上签满了人名的爱好者杂志《Phantatisque》,可辨识的签名包括:阿瑟·利兹、莫里斯·查卡姆斯基、罗伯特·朗兹、康拉德·鲁珀特、查尔斯·霍尼格(自嘲地缀上了“前编辑”的称号)、约翰·威尔、莫尔特·魏辛格、乔治·哈恩、沃伦·伍西、威利斯·康诺福、理查德·威尔逊、约翰·米切尔、约翰·巴尔塔多尼斯(还签了两次)、沃尔特·库比琉斯、罗伯特·马德尔、奥托·班德、朱利叶斯·施瓦茨和查尔斯·施奈曼。这些人在当时并不算是知名作家,但是在社群内都非常活跃。签名本身因此也并非追星活动,而是一种社交行为。
而最重要的是,在大会上,组委会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在1939年纽约举办世界博览会期间,国际科学协会将主办首届世界科幻大会,让英国和加拿大的科幻迷也加入到世界科幻的大家庭中。
(未完待续)
资料来源
File 770
eFanzine
fanac.org
Wikipedia & ZineWiki
Up to Now by Jack Speer
Fancyclopedia by Jack Speer
Immortal Storm by Sam Moskowitz
The Bradbury Chronicles by Sam Weller
Futurians by Damon Knight
豆瓣 & ISFDB & Wikipedia
Pinterest & 谷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