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蒿(Artemisia annua)青蒿素的正源植物。古本草书记述的“草蒿”(神农本草经)及“青蒿”(除花色淡青、淡黄色者外)与“黄花蒿”(本草纲目)无异,中药习称“青蒿”,而植物学通称为“黄花蒿”(Artemisia annua)。本种不同于植物学上称的“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二者药用功能虽然接近,但后者不含“青蒿素”,亦无抗疟作用。
山里黄蒿别样香,乱岩岗上恨凄凉。
不嫌土地贫和瘠,有水能当一面墙。
**名称:**黄花蒿
**拉丁名:**Artemisia annua
分类地位:
菊科 Asteraceae
蒿属 Artemisia
**别名:**香蒿、草蒿、青蒿(神农本草经、中药俗称)、臭蒿、犱蒿、黄蒿、臭黄蒿、茼蒿、黄香蒿、野茼蒿、秋蒿、香苦草、野苦草、鸡虱草、黄色土因呈、假香菜、香丝草、酒饼草、苦蒿、“沙拉翁”、“莫林一沙里尔日”(蒙语名),“好尼一沙里勒吉”(蒙药名),“康帕”(维吾尔语名),“克朗”(藏语名)。
异名:
Artemisia wedei*、Artemisia wadei、Artemisia stewartii、Artemisia chamomilla、Artemisia annua f. genuina、Artemisia annua f. macrocephala.*
识别特征:
1、茎单生,多分枝;茎、枝、叶两面及总苞片背面无毛或初叶下面微有极稀柔毛。
2、叶两面具脱落性白色腺点及细小凹点,茎下部叶宽卵形或H角状卵形,三(四)回栉齿状羽状深裂,每侧裂片5-8(-10),中肋在上面稍隆起,中轴两侧有窄翅无小栉齿,稀上部有数枚小栉齿,基部有半抱茎假托叶;中部叶:二(三)回栉齿状羽状深裂,小裂片栉齿状三角形,具短柄;上近无柄。
3、头状花序球形,多数,径约2毫米,总苞片背面无毛;雌花10-18;两性花10-30。
黄花蒿(Artemisia annua)与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的区别:
一是黄花蒿的头状花序直径约是青蒿的二分之一,黄花蒿的头状花序近球形而青蒿的头状花序为半球形。
二是黄花蒿叶片中轴略具狭翅,青蒿叶片卷缩;黄花蒿的茎下部叶多为3至4回羽状深裂,中部叶多为2至3回羽状深裂而青蒿的茎下部叶多为2至3回栉齿状羽状深裂,中部叶多为2回栉齿状羽状深裂。
三是黄花蒿可生长在草原,森林草原等地;青蒿一般常生于低海拔,湿地。
**国内产地:**遍及全国。黄花蒿(Artemisia annua)青蒿素的正源植物。古本草书记述的“草蒿”(神农本草经)及“青蒿”(除花色淡青、淡黄色者外)与“黄花蒿”(本草纲目)无异,中药习称“青蒿”,而植物学通称为“黄花蒿”(Artemisia annua)。本种不同于植物学上称的“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二者药用功能虽然接近,但后者不含“青蒿素”,亦无抗疟作用。威海望海石下面山路。
**国外分布:**欧洲、亚洲的温带、寒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欧洲的中部、东部、南部及亚洲北部、中部、东部最多,向南延伸分布到地中海及非洲北部,亚洲南部、西南部各国。
**生境:**适应性强,生长在路旁、荒地、山坡、林缘等处,海拔1500米以下。
**物候期:**花果期8-11月份。
**采集储藏:**全草入药。秋季割取,晒干或切段晒干。
**性味归经:**辛苦,凉,无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疟,驱风止痒。治伤暑,疟疾。潮热,小儿惊风,热泻,恶疮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内服:煎汤,1~3钱。
外用:捣敷。
配伍举例:
治结核潮热,盗汗,消化不良:黄花蒿二至四钱。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治暑热发痧,胸闷腹痛:鲜黄花蒿嫩叶五钱至一两或种子五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治疟疾,间歇热:黄花蒿三至五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治小儿热泻:黄花蒿、凤尾草、马齿苋各二钱。水煎服。(《江西草药》)
治流火(淋巴管炎):黄花蒿、牡荆叶各二两,威灵仙五钱。水煎服。(《江西草药》)
治疥癣,皮肤湿痒:黄花蒿煎水洗。(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治蛇咬伤:新鲜苦蒿一两,捣烂,外敷伤口。(《贵州民间方药集》)
文章来源:物种科普(微信公众号)
编辑:To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