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 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黄克武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主任医师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慢性气道疾病,规范化的治疗及管理可以使哮喘症状得到良好的控制。目前在哮喘防治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只有走出这些误区,做到精准防治,才能降低哮喘带来的社会负担。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误区一 吸入用药会成瘾,不能长期使用
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不等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的炎症,对其使用抗生素治疗是无效的。目前治疗这种“炎症”最好的药物是糖皮质激素。与口服和静脉应用激素相比,吸入激素治疗能使药物更好地到达气道局部,从而发挥“抗炎作用”,同时不良反应会明显减少。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有关哮喘诊治的指南均把吸入激素作为哮喘的首选治疗方案。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具有给药剂量小、可直接作用于靶器官(气道炎症部位)、抗炎作用“事半功倍”及不良反应少等特点。治疗所用的激素完全不同于全身用糖皮质激素,而是一种局部用激素,长期使用是安全的。因此,治疗哮喘采用吸入给药的方式是安全的、有效的,不会造成所谓的“成瘾”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长期通过吸入方式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来说,通常情况下并不会造成明显的全身不良反应,这一点是不同于全身用药的。但要注意的是,激素的剂量不能盲目增加,吸入激素不是剂量越大疗效就越好。症状控制不好的哮喘患者,不应盲目增加激素剂量,而应采取联合用药的方式。长期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仅适用于症状加重时,不能长期维持治疗。
误区二 哮喘能“根治”
目前哮喘还不能根治。只要能规范地长期治疗,80%的哮喘患者可以得到长期、良好的控制,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和学习。哮喘是慢性气道炎症,即使给予短期的充分治疗,症状并不会马上消退,而可能会长期(甚至终身)存在,因此,患者需要长时间的连续规律用药,从而达到“长期消炎”的目的,避免哮喘发作。另外,要根据哮喘的控制水平不断地调整治疗方案。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及新型生物制剂的上市,难治性哮喘不再“难治”,重症哮喘也不再是“重症”,积极接受治疗同样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
误区三 哮喘患者都会“喘”,没有“喘”就不是哮喘
对于哮喘,不少人还停留在影视作品中患者会“气促、呼吸困难”这样的印象中。其实,这些症状都是哮喘急性发作的典型表现。有些患者只咳不喘、干咳不断,有些患者甚至不咳,只是感到胸闷、不适,这些都是哮喘的表现。胸闷变异性哮喘也是哮喘的特殊类型,而咳嗽变异性哮喘多表现为夜间咳嗽和刺激性干咳,咳嗽是其唯一或主要的临床表现,患者并没有明显的喘息,因而很容易被当作支气管炎而误诊。30%~40%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最终会进展为典型哮喘,而早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可以控制炎症,有效降低咳嗽变异性哮喘进展为典型哮喘的概率。
误区四 哮喘急性发作时才用缓解药物,平时可以不用药
哮喘是慢性疾病,不能自行“消退”,容易反复发作,因此,要做好哮喘的自我管理。平时不用药、急性发作才用急救缓解药物,这种做法不利于哮喘的控制,反而是哮喘反复发作和加重的重要因素。哮喘是一种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疾病,许多人觉得儿童的哮喘症状可以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这是一种常见的错误认知。事实上,病情较重、没有得到规范治疗的儿童哮喘人群,哮喘症状可以一直持续至成年期或老年期,并可在早期发展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较轻、控制较好的儿童,在身体发育后,哮喘症状虽然可以自行缓解,但其中50%的患者仍会再次发病。由此来看,要做好哮喘的管理和监测很重要。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误区五 哮喘有传染性
环境因素对哮喘患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积极地查明与患者哮喘发作有关的过敏原或其他诱发因素,对于哮喘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有部分致喘因素明确的哮喘患者,只要能有效地避免接触这些致喘因素,可以做到“不药而愈”。在症状控制良好的情况下,运动等行为并不会导致患者出现哮喘症状。另外,尽管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如流感、普通感冒等)会导致哮喘发作,但哮喘本身并没有传染性。哮喘有时呈聚集性发作,多与遗传因素有关。尤其是处于急性发作期的哮喘患者,运动也会诱发或加重哮喘症状,因而不建议这样的患者进行运动训练。但是,仍然鼓励稳定期哮喘患者进行常规体育活动,可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