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学家为什么越来越爱做科普?如何规避科学谣言? 在浙江领先实现的科普立法,解答了大家最关注的这些问题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浙江科普是浙江省科协旗下官方科普账号。
收藏

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科普的?这已经不可考了,从某种角度来说,从瓦特在广场上兴致勃勃地讲述他发明的“工业时代大力士”蒸汽机原理,到钱塘人沈括把指南针的发现写进《梦溪笔谈》中,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科普。

2023年,“科普”成了一个高频热词。它的全称是科学技术普及,也是人们口中的“大众科学”或“科学普及”。

火星探测、南极科考……科普上天入海,力量无处不在,流动的科普盛宴跨越山水,步履不停。今年,我省科普圈有个大事件,5月26日,浙江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以下简称《科普条例》),这是浙江首个贯彻落实《科普法》的地方性法规,也是全国首个全面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精神的地方性法规,将于2023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科普条例》事关你我,事关未来。昨天上午,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科普条例》新闻发布会,对于科普怎么组织管理、科普资源如何建设、如何提高科普活动实效、如何加强科普人才建设、如何有效杜绝“科学谣言”等社会各界共同最关心的话题,这次发布会上都给出了答案。

#科普场馆建设#

从实体场馆建设到流动科技馆巡展

今后浙江人可打卡的科普点会越来越丰富

“浙江科技馆值得多次去打卡,孩子们太喜欢了,脑洞大开神奇的世界,还有科学有观、科学院和菠萝科学奖,充满好奇与探索。”

“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能在绍兴科技馆找到兴趣点,我家孩子4岁多对齿轮和机械特别感兴趣,在一个互动机械装置旁足足观察了半小时。”

马上就要开启暑假溜娃模式了,家里的小皮孩陆陆续续放假,你是不是又在尽脑汁该如何给娃放电呢?这个天气室外溜娃真的需要极大的勇气,乖乖选择个科技馆室内溜娃吧,不止可以见见世面,还可以学到很多科学知识。

简单来说,《科普条例》出台之后对大家一个极大的利好消息就是今后,浙江省内的科技场馆会越来越多,孩子们课后可以打卡的场所也会越来越丰富。

航天英雄杨利伟参加浙江省科技馆的科普活动“科学有观”

条例解读:

科技馆是科普工作的核心阵地,在整个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龙头示范带动作用。截至去年底,全省共有标准科技馆16座,其中综合性科技馆12座,主题性科技馆4座,总建筑面积26.25万平方米。但从全国范围科技馆发展水平来看,仍有提升之处。

针对这个状况,《科普条例》第三章“科普资源”中进行专门谋划:

一是加强科技馆建设。加快推进舟山、衢州、丽水三个设区市的科技馆建设,同时要求“常住人口超过一百万的县(市)应当结合本地科技人物、成果和产业特色建设专业科技馆;其他县(市)应当配备流动科技馆或者科普大篷车。”另外,支持有条件的工业遗产和闲置淘汰生产设施改建为科技博物馆、工业博物馆、安全体验场馆和科普创意园等科普设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和运营专业类、行业类科普设施;利用文化体育等公共场馆开展科普活动。

二是免费或优惠开放。为让更多公众享受科普,国家积极推进科技馆免费开放制度,利用财政性资金建设的科技馆等科普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利用财政性资金或者国有资本建设的重大科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应当结合自身特色开发相应的科普功能,面向公众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同时,这次《条例》还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实验室等科技设施向公众开放,为科普活动提供服务;免费或者优惠开放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补贴。”

温州市科技馆针对青少年展开科普活动

#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浙江省科学进步奖单设科普类别,做科普也能评职称

科普的舞台愈加明亮宽广

在前几天的海洋日上,国家级科研机构海洋二所打开了大门,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青丁巍伟和助力研究员张海峰上了舞台,深情并茂地给来参加海洋日活动的一千多位观众做科普报告。

这些年的一个明显趋势是——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爱上了科普工作,并利用各种渠道自发做科普。

“中国民间航天科普教育第一人”姚爱英原本是嘉兴平湖一个朴实的乡村中学女教师,她始终致力于航天科普教育,情牵中国航天梦,让更多孩子“仰望星空”;

在大洋深处探矿,就像一场海底寻“宝”,全国人大代表、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实验室研究员韩喜球是我国首位乘风破浪的大洋科考女首席科学家,她把出海探矿寻宝的丰富历程也变成了干货满满的科普活动;

让“小眼镜”少一些、来得晚一些,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浙江大学眼科医院)视光中心主任倪海龙做科普公益讲座的初衷很简单,近日《倪海龙医生漫画谈近视防控》入选在科技部公布的2022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名单中;

这些都是浙江省内赫赫有名的科普大咖,在《科普条例》中有个新名词,提出了我省建立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制度,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同时,《科普条例》里面创新性的规定了 “建立健全科普专业人才职务评聘机制”。

薛群基院士进行科技成果科普发布

条例解读:

《科普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这里的首席科学传播专家首先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本领域的科技创新和科普工作非常熟悉,具有较高的学术威望和学术素养。

通过科普立法,希望能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设立科普岗位,加大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力度,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科普类专业、开设科普类课程。这是科普人才的进口端。同时,从出口端考虑,需要为广大的科普人才提供职业上升渠道和空间,保障科普人才队伍的稳定,所以,这次《科普条例》,借鉴了江苏、北京、天津等地的一些做法,结合浙江的实际,拟从科普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系列设置和科普工作业绩纳入职称评定两个维度进行立法,毕竟考核、激励机制是科普工作推进中的深层动因,希望藉此也让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做科普不止是停留在“爱好”和“尽社会责任”上,从而推动“润物细无声的慢工细活”的科普更加普及。

另外,《科普条例》中规定: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应当设置科普类别,加大奖励力度;支持推荐符合条件的科普成果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同时,规定鼓励社会力量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设立科普奖。

今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进一步加大了对科普成果类别的关注和支持,省科技厅会同省科协集中开展了科普类成果的提名受理,并设置了单独分组评审,这大大鼓励和调动了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今年省科学技术奖集中受理科普类成果提名21项,经行业评审后7项成果进入行业评审公示,申报数和入围数均为历年最多。接下来也将加大奖励力度,支持推荐符合条件的科普成果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

近年来,浙江一些地市在科普奖励工作上大胆创新,结合社会资源,在科普奖励工作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嘉兴在2020年全省率先设立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海盐、安吉等地在全省率先设立首个青少年科技创新“县长奖”。接下来,也将继续鼓励社会力量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设立科普奖。

诺奖得主司徒塔特参加科技成果科普发布特别活动

#科学谣言#

刷B站、抖音,奇怪的知识难辨真伪

明确第一责任人,当好科学守门人

“吃素会得脂肪肝”、“孩子生病后打针比吃药好得快”、“O型血更招蚊子”、“家附近有变电站太危险要搬家” ……这些科普中国刚发布的“十大科学辟谣榜”上的谣言是否很眼熟?

还有 “一孕傻三年”、“不渴不用喝水” “0蔗糖就是无糖”、“土豆发芽,把芽削掉就能吃”等,这些披着科学外衣的谣言可是骗了不少人。

现在自媒体非常发达,抖音、小红书等上面的科普大V层出不穷,不少大咖入驻B站、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这其中更是不乏中科院院士、大学教授和诺贝尔奖得主,很多都是绝对的宝藏UP主!

像爆火的“不刷题的吴姥姥”就是同济大学退休物理学教授,讲解正负电子对撞机时手握羽毛球拍,讲解宇宙射线时拿出一个拖把……而“中科院中国科普博览”是当之无愧的“B站科代表”,关注了它之后,“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你没地方学习了”,凭什么这些植物能“大战”僵尸?你吃菠萝的时候,菠萝也在吃你?这些知识点也是有趣又很野。

但需要警惕的一点是,科普达人层出不穷,难免良莠不齐,甚至有时一些伪科学和虚假宣传也打着科普的旗号,吃瓜群众难辨真伪,怎么办呢?

针对这样一类现象,《科普条例》也是超前想到了解决之道, 明确了监管者和第一责任人。

条例解读:

随着自媒体等新兴传播平台的兴起,网络上伪科学、科学谣言屡禁不止,比如疫情期间自媒体对各种医疗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也是让公众真假难辨。从科普的角度来讲,这是科普的科学性问题,也是科普的生命线。这次立法也对解决这些问题作了一些尝试:

一是强化科普主体对科学性把关负责。明确规定开展科普活动的组织、单位和个人应当对活动内容的科学性负责。科普作品涉及尚未形成学术共识或者没有定论的科学类内容和观点的,创作主体应当声明其最新研究状态。

二是建立证伪辟谣工作机制。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科学证伪辟谣工作机制,加强对科普活动的指导和监督,依法处理以科普名义欺骗群众、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当准确发布和传播科技信息,加强传播内容的科学性审核,抵制歪曲、不实、不严谨的科技报道;发现含有虚假科技信息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

三是强化职能部门对违法行为的查处。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以科普名义进行危害国家安全、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扰乱社会公共秩序或者骗取财物,以及发布虚假科技信息或者反科学、伪科学信息等违法行为的,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及时予以纠正;未及时予以纠正的,由科学技术、网信、公安等部门按照规定职责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予以处理。

2022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科学分享活动走进温州中学

科学talk

从形成广泛共识到解决具体问题,再到总结浙江经验

浙江的科普立法持续为未来赋能

记者:浙江科普条例从提出到正式落地经历了多久?

浙江省科协副主席陆锦:《科普条例》调研起草历时7年,先后调研100余场次,修改百余稿,形成了一批宝贵的调研资料。《科普条例》出台的过程既是深化学习、广泛宣传、沟通交流、凝聚共识的过程,也是协调解决工作难题,推动科普工作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调研过程中,推动解决了科普奖励等一批实际难题,在科普职称评定等问题上形成了共识。

《科普条例》共有七章五十四条,6200多字,切实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贯穿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并重,坚持顶层谋划和基层创新相结合,分别从加强科普工作的领导和组织管理,强化科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科普活动的实效,突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科普工作机制保障等方面作出规定和明确,既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精神,也总结凝练了浙江科普工作的经验。

记者:2022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了12.93%。浙江公民科学素质比例是多少,在全国处于什么水平?《科普条例》对提升浙江公民科学素质有哪些推动和助力?

浙江省科协副主席陆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科普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科普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科普事业全面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持续提高。根据中国科普研究所2022年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2022年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5.7%。继续位居省区第二、全国第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93%)2.77个百分点。

但是,与北京(26.3%)、上海(26.18%)等地相比仍有差距。而且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等问题。全省最高的杭州为19.6%,最低的丽水为11.7%。这里想说明一下的是,科学普及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但不是唯一因素。研究表明,一个地方公民科学素质与当地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都呈正相关。《条例》的出台,为促进我省公民科学素质的持续提升提代强有力的法治保障。省科协将切实履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牵头职责,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会同全体纲要成员单位一道,强化顶层谋划,采取有力措施,突出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五大重点人群,推进《浙江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1—2025年)》实施,确保“2025年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8%”目标的如期实现。

记者:《科普条例》第四章规定,中小学校要每年要组织学生参观科普场馆、科技创新基地、科普教育场所等。在“双减”大背景下,条例在内容上有哪些新规定,科学教育如何做“加法”?

浙江省科协副主席陆锦:科学教育做加法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一直以来,我们国家十分重视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青少年群体一直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点关注人群之一。

我们一直在努力,让科普更多走进中小学生。2021年“双减”政策实施后,在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开展了以“千名专家进校园、千家基地拓研学”为主题的“双千”助力“双减”科普专项行动,引导科学家走进校园,讲科学故事,引导中小学生走进科普基地,开展研学活动。惠及学生600多万人次。我们还在全省中小学探索建立了18家院士科普教育基地,与浙江师范大学共同成立科普教育研究院,共同探索科学教育做“加法”。

青少年科学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科普条例》第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分别予以明确。《科普条例》特别强调,青少年科普应该强化价值引领,要求中小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邀请科学家进校园、支持中小学校建立院士科普基地等方式,弘扬科学家精神和科学精神。

省科协将发挥自身优势,配合相关职能部门,着力推进政策落实,助力科学教育做“加法”。

余杭蜜梨科技小院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

评论
沙漠9
大学士级
谣言
2023-06-29
大思快跑
进士级
已阅
2023-06-29
三社区红
少傅级
202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