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新闻,称日本理化研究所(简称理研),在三月底发布了首台国产量子计算机并可以通过互联网使用。这台量子计算机将包含64个量子比特,并且,它还将与日本的明星超级计算机“富岳”组合,形成经典+量子的混合计算能力,致力于2025年达到实用化。这个模式并不是日本首创,IBM目前是这个方面的领导者。今天就来聊一下这种备受关注量子算力共享模式——量子云。
首先还是先快速介绍一下量子计算的工作方式。我们现在用到的计算方式,包括电脑、手机、计算器等等,都是基于二进制逻辑的,最底层的信息存储和处理单元叫做比特,它可以处于0或1两种状态之一,大量的比特连接在一起,并在上面执行一系列的逻辑操作,比如与门、与非门、异或门等等,最终去获取存储着计算结果的那一组比特的状态,就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运算了。这种计算方式我们称之为经典计算。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计算的四要素:第一是信息的存算单元——比特,第二是作用在比特上的一组通用逻辑门操作,第三是算法,即逻辑门是如何组织并映射到比特上的,第四就是读取。量子计算同样需要具备这几大要素,不过利用了量子力学的叠加和纠缠等基本原理之后,就产生了很多经典计算所不具备的能力。首先,量子计算的基本信息处理单元是量子比特,它是一个最简单的量子系统——两能级系统,作为类比,我们可以分别将这两个能级标记为0和1。由于量子态的叠加性,这样一个系统可以处在0和1的叠加态,也就是部分是0,部分是1。这种叠加特性赋予了量子比特更强的信息编码能力,也就是同时表达多种状态的能力。而如果我们将多个量子比特耦合在一起,还可以将它们纠缠起来,这也是经典比特所不具备的能力。很难详细解释纠缠,简单来说就是,纠缠的比特中,信息的表达必须当成一个整体来看,而且其维度随着比特数量的增长是指数增长的,这就为计算提供了一个指数增长的编码空间,理论上能够实现指数级的计算加速能力。如果我们能找到这样一对能级并且能够不断地扩展,能在这些量子比特上执行精确的量子门操作,然后能够准确地测量它们的量子态,最后能设计出好的量子算法,我们就有可能完成一些不可思议的高效计算。比如著名的Shor算法,能够将大数分解问题的复杂性降低到准多项式级,从而有可能将互联网通用的RSA密码或椭圆曲线密码在很短时间内破解掉,产生的威胁度可以说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
现实中,能够构建出量子比特的物理系统有很多种,可以是基于光子、电子、原子、分子、原子核、晶格缺陷等等,熟悉一点量子计算的听众可能听说过超导量子计算、离子阱量子计算、半导体量子计算、光量子计算等等,本质上就是它们基于的物理体系不同产生的不同技术路线。各种技术路线发展的历史和进展情况不同,所处的阶段也就不同。目前,超导和离子阱是大家认为最有前景的几个技术方案之一,这次日本即将公开到互联网的量子计算机,就是基于超导方案的。
不管是超导还是离子阱,其技术阶段仍处于应用示范阶段,急需要应用端提出需求来,以更加精准的规划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路线,应用端也急需在真实的量子硬件上测试并优化自己的算法,以尽快产生实际的效益。而另一方面,量子计算的技术门槛和资金投入都非常高,高品质的量子计算资源非常稀缺,无论是高校研究所从事量子算法理论研究的,还是企业从事量子技术需求探索的,都很难获取这些量子计算资源。因此,急需一种开放共享机制来将研发端与应用端紧密连接起来。目前大家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量子云平台。
如果我们有一台经过了精细校准的量子芯片测控系统,它对互联网开放了一套API,也就是应用程序接口,我们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到这台量子测控系统,向它发送量子线路并获取返回的测量数据。如果我们能进一步提供一套相对完整的工具集和调度系统,帮助用户进行量子线路的编译优化,以及比特映射等,并保证大量用户可以同时访问,我们就构建出了一个量子云平台。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网页、APP访问真实的量子计算资源,高级用户甚至可以集成到自己的应用程序中去,构建自己的量子应用。所有这些工作,都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完成,无需亲临布满线路的量子计算实验室,更无需亲自搭建仪器、调试线路。可以看到,量子云极大的降低了用户使用量子计算资源的门槛,可以让更多人在真实的量子计算机上快速的验证和改进自己的想法。让更多的聪明大脑参与进来,是推动量子计算走向实用的终南捷径。
最早以量子云的形式推广量子计算的是IBM,它在2016年就推出了第一台5量子比特的量子云,时至今日,IBM已经推出了多达24台量子云计算平台,目前可以公开访问的系统最多包含了127个量子比特。我国从2017年开始,就陆续有团队开始探索这一模式,最早的是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推出的12比特量子计算云平台。最近,北京量子院几个团队通力合作,推出了夸父系列量子云平台,其中包含了一个136比特的量子云。日本本次推出的64比特量子云与我们在技术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现在还无法公开访问,也不对外提供芯片的性能数据。比较有意思的是,日本量子云的负责人Nakamura,正是二十多年前首次在超导器件中观测到量子相干震荡的科学家,可谓是超导量子计算的奠基人之一。
最后,国外的量子云已经对中国进行了很大的限制,最好的、最先进的量子资源我们早已经无法访问。因此,国内自主研发高质量的量子云平台,对我国量子计算技术发展和产业生态建设至关重要。我们致力于提供最好的、稳定的自主量子云服务,也欢迎大家访问我们的量子云,在上面点亮你们的量点,帮助我们快速成长!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金贻荣
审核:张文卓 夸密量子创始人兼CEO,前墨子号卫星团队成员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