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Eucommia ulmoides)别名木棉、思仙、丝连皮,隶属于杜仲科的多年生乔木,单科单属单种存在,产于中国中部及西南部,是我国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植物。
“杜仲”这个名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杜仲的医生,他经常腰酸腿疼。一天,他去山里采药,偶然发现一棵粗壮挺拔的大树,树皮里有多条像“筋”一样的白丝。他觉得这种植物不同寻常,于是开始尝试服用。没过多久,他的腰不再酸了,腿也不疼了,整个人都变得挺拔了。
杜仲长期服用后,效果更加明显。他不仅身体轻健,头发乌黑,而且健康长寿。很多人向他询问原因,他便告诉了人们这种植物的秘密。于是,很多老人也开始服用这种植物的树皮,而且效果很好。
为了表达对杜仲的崇敬、思念之情,人们便把这种植物唤为“思仙”“思仲”。天长日久,人们干脆将这种植物称作“杜仲”。
清华大学校园内的杜仲行道树
杜仲是《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推荐的上品传统名贵中药,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现在世界各地生长的杜仲,都是19世纪末期先后从中国引进的。
杜仲干燥树皮和叶均可入药,其叶内富含绿原酸、松脂素双糖苷、京尼平苷酸、桃叶珊瑚苷、黄酮等70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提高机体缺氧耐力、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平衡血压、降低血脂血糖、抗癌、抗菌消炎等功效,是开发现代中药、保健品、功能食品等的优良原料,也是2020年国家遏制细菌耐药行动计划实施后替代抗菌药物添加剂最为理想的功能饲料添加剂,市场需求巨大。
同时杜仲种仁可提取种仁油,里面α-亚麻酸含量高达67.6%;花粉也富含大量活性成分和营养物质。因此,用途广泛杜仲可以说全身是宝。
杜仲叶片中含有白色的杜仲胶丝
此外,杜仲还是极具潜力的温带胶源树种。在杜仲韧皮部、果皮以及叶脉中都含有天然橡胶的同分异构体——杜仲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针对我国三叶橡胶栽培区域有限、橡胶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苏联专家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开发杜仲胶资源的建议,国家开始组织杜仲资源培育以及杜仲代替天然橡胶技术研究。但受限于当时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提取出的杜仲胶质硬而缺乏弹性,未能实现代替天然橡胶的预期。
1984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严瑞芳先生关于“反式-聚异戊二烯硫化橡胶制法”获得原西德发明专利授权,首次将杜仲胶制成弹性体,拓展了杜仲胶的应用范围。
杜仲胶具有“橡胶+塑料”二重性,开发新功能材料具有热塑、热弹等特性,作为一种新材料,具有深度开发的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然而,杜仲叶片含胶量只有2%-3%,胶提取成本高一直是限制杜仲产业发展的难题。提高叶片杜仲胶等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或单位面积叶片产量,并实现综合开发利用,是推动杜仲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杜仲三倍体与二倍体生长和叶片形态对比差异显著
北京林业大学康向阳教授研究团队围绕杜仲制胶、制药产业开发利用目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攻克了杜仲配子染色体加倍系列技术难题,首次获得一批杜仲三倍体(2n=3X=51)新种质,从中选育出“京仲1号”“京仲8号”等8个杜仲三倍体新品种,实现了几代杜仲育种人的夙愿。
研究表明,杜仲三倍体新品种具有生长快、叶片巨大,以及叶片、树皮内的杜仲胶、药效成分等次生代谢产物含量高等特点。其中8个杜仲三倍体新品种平均高生长比二倍体快30%以上;平均叶面积和叶片厚度超出二倍体的45%和30%以上;叶片含胶量比高胶、高药型良种“秦仲1号”平均高出72.0%,桃叶珊瑚苷、绿原酸、京尼平苷、京尼平苷酸等药效成分含量比‘秦仲1号’高出1.5-2.0倍。
杜仲三倍体新品种“京仲1号”“京仲2号”“京仲4号”与“秦仲1号”相比优势突出
杜仲三倍体新品种更适合采取“条林密植化栽培、机械化平茬采收、分部位综合利用”的原料生产模式。其中,采用条林密植化栽培方法种植的杜仲,能够实现当年栽培、当年收获、当年见效;机械化平茬采收,即同时进行机械脱叶脱皮以及高温干燥杀青,并通过机械揉搓实现叶脉和叶肉分离,能够降低劳力成本以及规模生产时的雇工短缺限制,节支增效;分部位综合利用,即叶脉和树皮制胶制药、叶肉生产替抗饲料添加剂、茎秆制作重组木或食用菌基料等,可有效分摊成本,做到“一份原料,多重收益”,更加有力地促进以制药、制胶为核心的杜仲绿色循环经济的高效发展。
杜仲三倍体全产业链利用模式图
作者:李赟 北京林业大学
科学审核:胡冬梅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级实验师
编辑:谢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