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猛然入夏,关于“臭氧季”的健康防护Tips 来了!

添蓝
原创
旨在提升公众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认识,采取行动助力环境保护
收藏



添蓝2023年关注 空气质量与气候变化 的第150天

添蓝有方专栏是由添蓝与空气-气候-健康集成研究计划与交流平台(ARCH)联合策划与共创的知识分享板块,通过有趣的科学知识,助力个人做好健康防护,采取积极治理行动,以应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

5月,我国大面积进入臭氧(O3)污染频发的“O3季”。汽车尾气、工厂烟气等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在夏季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经过光化学反应生成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的污染物—O3。

随着O3取代PM2.5成为了大部分城市的首要空气污染物,O3污染已被视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生态环境部联合各部委发布的“十四五“污染治理攻坚战“三大行动方案”之一即为《臭氧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以每年的5–9月为重点时段。

过去几年,大量O3科普使得越来越多人了解到近地面O3污染的危害,“在天为佛、在地为魔”形象地区分了平流层中的“好O3”和对流层中的“坏O3”。本文将带您进一步了解“坏O3”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应如何做好相关健康防护。

对流层大气环境中的O3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和眼睛接触暴露于人体。其中,呼吸暴露是最主要的途径,人体吸入的O3约有80%~95%在呼吸道被吸收,因此,呼吸系统的刺激和损伤是O3急性暴露的主要表现之一,并可进一步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具体来说,O3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可与生物分子反应生成氧化物和自由基,从而引起体内一系列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降低上呼吸道的防御作用。O3也可通过引起气道高反应性、肺部炎症和氧化应激导致下游心血管系统紊乱,还可通过干扰内皮功能、血管收缩、自主神经调节等因素影响心血管系统健康。

·臭氧污染的健康效应| 炎症导致气道内壁损害(USEPA)

除了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O3可直接与皮肤最外层的角质层发生快速反应并诱发炎症 (Ferrara et al. 2019),破坏皮肤的完整性和屏障功能,引发皮肤病,出现黑斑,加速衰老(Fuks et al. 2019)。O3也可直接触达眼睛结膜上皮细胞引起眼表反应(Lee et al. 2017),造成眼部刺激,降低视力和视觉敏感度,导致干眼症患者眼部不适加剧(Kim et al. 2019)。还有研究发现,O3诱导机体的氧化应激也会引起端粒缩短,DNA氧化和断裂,从而增加衰老和癌症风险(Srebot et al. 2009)。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认为O3 暴露主要通过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病增加死亡风险。据统计,全球范围内,O3暴露每年可导致约十万人的过早死亡和数千万例与哮喘相关的急诊室就诊(Zhang et al. 2019)。在中国,2021 年 O3 长期和短期暴露相关的成人过早死亡人数分别为 13 万(95% CI: 6–21万)和 8 万(95% CI: 4–11万)(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工作组, 2022)。

· 2013-2021年我国归因于 PM2.5 和 O3 短期与长期暴露的成人过早死亡人数

一项关于我国大气O3浓度和总死亡风险关系的研究综述指出,O3每增加10 µg/m3人群总死亡率增加0.40%(95% CI: 0.28%–0.52%)(Ye, et al. 2020)。另一项关于O3相关发病风险的研究认为,O3浓度每增加10 µg/m3时,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率增加1.16%(95% CI: 0.56%–1.77%)(Tao et al. 2012)。

以下几类人群对O3污染特别敏感,尤其是当他们在户外活动时,因为室外O3浓度较高,加之体力活动也会导致吸入更多的O3: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633-2012)中O3分指数浓度限值,当O3为首要污染物时,在不同污染程度下应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

表 O3空气质量分指数分级

·O3浓度8小时平均浓度值高于800 µg/m3的,不再计算其分指数,分指数按1小时平均分指数报告。注:当O3的IAQI在六项标准污染物中为最高时,作为首要污染物,其IAQI即为AQI;否则,其分指数不对应为AQI。

🌍🌍🌍

作者:ARCH工作组

设计/排版:宁宁

相关阅读:

“在天为佛,在地为魔” |朱彤院士揭示珠峰臭氧污染的奥秘

《开讲啦》!朱彤老师为您揭秘珠峰与臭氧

参考文献:

Ferrara F, Pecorelli A, Woodby B, et al. Redox Regulation of Cutaneous Inflammasome Pathway by Ozone Exposure[J]. 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 2019, 145: S22-S23.

Fuks K B, Woodby B, Valacchi G. Skin damage by tropospheric ozone[J]. Der Hautarzt; Zeitschrift fur Dermatologie, Venerologie, und verwandte Gebiete, 2019.

Lee H, Kim E K, Kim H Y, et al. Effects of Exposure to Ozone on the Ocular Surface in an Experimental Model of Allergic Conjunctivitis[J]. Plos One, 2017, 12(2): e0173328.

Kim Y, Paik H J, Kim M K, et al. Short-Term Effects of Ground-Level Ozone in Patients With Dry Eye Disease: A P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J]. Cornea, 2019, 38(12): 1483-1488.

Srebot V, Gianicolo E, Rainaldi G, et al. Ozone and cardiovascular injury[J]. Cardiovasc Ultrasound, 2009, 7: 30.

USEPA. Health Effects of Ozone Pollution. https://www.epa.gov/ground-level-ozone-pollution/health-effects-ozone-pollution . (accessed 21 May 2023).

Zhang J, Wei Y, Fang Z. Ozone pollution: a major health hazard worldwide.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19, 10: 2518.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年度报告工作组, 2022. 《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2)》(http://www.ccapp.org.cn/dist/reportInfo/357)

Ye W, Liu M, Bi J. Meta-analysis of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short-term ozone exposure and human mortality in China[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20, 40(7): 2644-2651.

Tao Y, Huang W, Huang X, et al. Estimated acute effects of ambient ozone and nitrogen dioxide on mortality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of southern China[J].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11, 120(3): 393-398.

互动话题

你 了 解 臭 氧 吗 ?

你 还 知 道 臭 氧 有 哪 些 危 害 ?

请 留 言 告 诉 我 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