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为啥会有中子星,它有多可怕,指甲盖大一块按地球密度有多大?

时空通讯
探索奇妙的世界,愿与您一起同行。
收藏

常有人对中子星物质密度没有一个直观了解,因此抱着质疑的态度。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剖析一下一块指甲盖大的中子星物质,按地球物质密度看看有多大,并根据这条线索,让各位对中子星的来历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

所谓指甲盖大,就定义为1立方厘米。

我们通过密度换算就知道了,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题。中子星密度为1~20亿吨/cm^3,地球密度为5.5g/cm^3,中子星密度约地球密度的18.2万亿~364万亿倍,我们折中一下,中子星按中间密度10亿吨/cm^3,这样1立方厘米中子星就有182万亿立方厘米的体积,换算成立方米就是1.82亿立方米。

根据球体积公式V=(4/3)πr^3,可计算出1立方厘米的中子星物质变成地球物质,相当一个半径351米的球体。这个结果可能超乎一些人想象吧?中子星说得那么玄乎,也不过如此。其实这已经很玄乎了,一个指甲盖那么大的中子星物质,变成地球物质就成了塞满鸟巢空间一个巨大的球。

指甲盖大的黑洞,会有多大质量呢?1cm^3体积的球形半径就是约0.62cm,这就是黑洞的史瓦西半径,史瓦西半径的计算公式为:R=2GM/C^2,这里R为史瓦西半径值,G引力常量,M为天体质量,C为光速。根据公式计算,这么大的黑洞质量约有41万亿亿吨,约地球质量的68.3%。

那么60万亿吨的地球如果变成中子星,地球体积将缩小182万亿倍,就成了一个半径约112.4米的球。也就是说这个球远远没有1立方厘米中子星物质变成地球物质体积大。想一想我们开着时速100km的汽车,没日没夜一刻不停的开,都要开16天多,才能够转一圈,而地球变成中子星后,只要散着步也只要几分钟就转了一圈,开心吧?

不过这种开心永远也不会降临。这是因为中子星的质量介于太阳的1.44~3倍之间,太阳质量的1.44倍是钱德拉塞卡极限,没到达这个临界点,就只能成为一个白矮星,成为不了中子星;而太阳的3倍左右是奥本海默极限,到了这个极限,中子简并压就再也支撑不了重力压力,必然坍缩成一个黑洞。

因此中子星的半径一般在10km左右,像地球这种质量,包括太阳这种质量的天体,是变不成中子星的。太阳最终的归宿是一个白矮星。一般认为要太阳8倍以上,30倍以下的恒星在演化晚期,发生超新星大爆发后,抛弃了绝大多数的物质,剩余的核心致密物质才会形成一个中子星。而40倍太阳质量以上的恒星,超新星大爆发后核心残留物质会坍缩成一个黑洞。

所以在中子星上转一圈至少有六七十公里,急匆匆的走也要走八九个小时吧。而且已知的任何物质都无法在中子星上落脚,更别说人了,靠近都不行。如果一个成年人被中子星引力捕获,拉拽着掉到其表面,掉落速度可达光速一半,即每秒15万千米,撞击的威力相当15000多颗广岛原子弹同时爆炸。

不过别担心,中子星会毫发无损,连1毫米波澜都掀不起来。因为中子星上重力形成的压强达到10^28个地球大气压,也就是1万亿亿亿个大气压强,相当地球中心压强的30万亿亿倍。中子星的极端还有:磁场强度达到地球的数十万亿倍;逃逸速度达到一半光速;表面温度数百万度到上亿度,中心温度可达万亿度。

这样的地方,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是也无法靠近的。不过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中,描述的三体人水滴探测器,就是由中子星类物质制造的,所以人类穷尽一切办法不但无法窥探其中的秘密,就是在表面放大一亿倍也无法找不到一点疤痕。当然这只是小说夸张的想象,中子星物质是没有办法在一般环境存在的。

致密的天体是如何形成的?密度不同的天体,是由于天体重力不一样导致的。因为在超强大压力下,物质会被压垮,这种垮不是我们生活中看到或理解的那种垮,而是原子粒子之垮。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各种各样形态的物质,能够保持某种形态不变,是因为物质内部有一种压力,或者叫斥力,在支撑着外部压力。

比如人体,经过长期进化适应了地球1个大气压的压力,形成了人体内部压力与外部压力的平衡,这样人就能够在地表每平方厘米1公斤的压力下活动自如;而如果加大压力或者减少压力,人类就承受不了,因此在深潜时或太空探索,人类就要穿上抗压服,来帮助身体抵御外面压力的变化。

在物质内部更深层次,每一个层次都会自动抵御某种压力,这种抵御压力的原理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发现的,因此人们把它定名为“泡利不相容原理”。这个原理认为,微观层面费米子(电子、中子、质子等一类粒子)组成的系统中,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粒子处于完全相同的状态,也就是说两个粒子不能占据空间中的同一个位置。

通俗的说,就是这些粒子天生不愿靠在一起,一定要保持距离,这样就形成了相互之间你推我搡的排斥力,这种排斥力到了越深层次的粒子就越大,能够抵御的压力也相应越大。巨大恒星中心压力极大,超新星大爆发导致的压力就更高了,这样中心物质就会在不同压强下形成不同层次的致密天体。

电子简并压和中子简并压造就了白矮星和中子星。首先,中子星的质量介于1.44~3个太阳质量之间,小了没到达钱德拉塞卡极限,也就是1.44个太阳质量,重力就达不到压缩临界点,就只能保持白矮星的电子简并态物质。电子简并态物质也是在重力极大条件下,物质的原子被压瘪了,不过还没有碎,只是外层电子成为游离电子,而原子核还保持完整的躺在电子海洋中。

这就是白矮星,白矮星依靠电子之间排斥力形成的简并压支撑着重力压。太阳以及8倍太阳质量以下的恒星,演化后期外壳物质会消散在太空,中心留下一个质量在太阳1.44倍以下的白矮星,体积约地球大小,密度达到1~10吨/cm^3。

当白矮星通过吸积,或者超新星大爆发后核心残留的致密物质达到1.44个太阳质量以上时,电子简并压就再也无力支撑巨大的重力压力,星球物质只有进一步坍缩。这样原子就完全崩溃了,带负电荷的电子被压进了原子核,与带正电的质子中和成为了中子,加上原子核中原来的中子,整个星球就基本上由中子组成,因此叫做中子星。中子星已经完全消除了原子巨大的空间间隙,达到原子核的密度,约10^15kg/cm^3。

中子星物质是目前人类观测到密度最大物质。中子星就依靠中子简并压支撑极高的重力压,勉强维持着这种极端致密的物质形态。当中子星通过吸积,或者超新星大爆炸核心致密物质质量超过太阳3倍左右时,就到了奥本海默极限,中子简并压就也无法支撑这种压力了。这时,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物质的无限塌缩了,中子也被压碎了,我们认知的一切物质形态再也没有了,这个天体就成为一个无限小的奇点,这个奇点的密度已经无限大。

虽然这个奇点没有体积,人类无法看到了,但还保有着质量、角动量和电荷等物理量,并在奇点周围形成一个与质量成正比的球状无限曲率空间,这个空间什么也没有,只有引力场。

这就是黑洞,那个球状空间就是黑洞的史瓦西半径。黑洞奇点已经不是我们可认知的事物,也不是我们世界的物质了。因此中子简并压物质是我们能够认知最极端最致密的物质。

有理论认为,宇宙中可能存在着夸克简并态天体,它的密度大于中子星,仅次于黑洞奇点。不过迄今为止并没有发现这种天体。这样中子星在宇宙天体食物链中,依然占据着老二地位。

就是这样,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