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军高调宣布,从前线截获了几乎完整的英国风暴之影巡航导弹,目前导弹已移交给相关专家去研究其结构和内部装置,帮助俄罗斯国防工业找到打击“风暴之影”的最佳方法。这一消息使得该武器成为各界关注的对象。
性能优越可隐形
“风暴之影”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该导弹的出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战斧”的刺激与启发。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的“战斧”在伊拉克的防区外发射,既出尽了风头,又极大地减少了美军的人员伤亡和飞机损失。但英军当时没有这类武器,英军的狂风战斗机不得不进入伊拉克防区内实施攻击,结果遭到伊军地面防空火力系统的猛烈还击。战争期间,多国部队共损失38架飞机,其中英国的狂风战斗机多达7架,是损失最大的机种。
海湾战争结束后,痛定思痛的英法启动了未来远程空基巡航导弹的联合研制工作。
风暴之影导弹长5.1米,弹体直径0.48米,翼展2.84米,重1.3吨,采用涡喷发动机,标准型射程大于250公里,增程型射程超过400公里,可携带450公斤重的钻地高爆弹头。导弹采用模块化舱段结构,分为前、中、后3个舱段,分别为导引头舱、战斗部舱和发动机舱。
风暴之影巡航导弹
为提高隐形性能,“风暴之影”在外形设计上有不少出彩之处。它采用正常式气动外形布局,头部呈锥形,弹体呈矩形,弹体尾部略有收敛,导弹表面光滑。弹体中部安装了一对窄翼弦平板弹翼,平时向后折叠。一对切梢三角形、常规后掠垂直安定面及方向舵位于弹尾表面,一对八字型配置尾翼位于弹体尾部两侧中央处,加上上单翼以及弹体两面特别光滑,可大大减小雷达反射截面积和红外信号特征,从而具有良好的隐形特性。
在制导方面,“风暴之影”的起始段和中段都采用了全球定位系统/惯性系统复合制导方式,末段采用了先进的红外成像景像匹配制导方式。
导弹发射后,利用制导系统飞行,接近目标时导弹跃起,进行机动飞行,弹体头部的高分辨率红外成像导引头开始对目标区域进行扫描,使导弹获得目标区域的真实红外图像。弹上的图像处理器将获得的目标图像与预先存储在弹体计算机内的打击目标图像进行比较,当二者特征一致时,导弹自动选择威胁最大的命中点和攻击角度,对目标进行攻击;如果二者特征不一致,导弹即中止预定任务,并自动选择新的打击目标或飞行到安全的区域自爆。
已移交专家“破译”
“风暴之影”的通用性很强,能够适用于欧洲研制的多种型号战机,比如EF-2000、瑞典的JAS-39、法国的“幻影”-2000等都可挂载。后期法国又在此基础上研制了MdCN海基巡航导弹,可由军舰和潜艇发射。
此次英国交付乌克兰的是空射型“风暴之影”,目前乌克兰空军的苏-24击剑手战斗轰炸机以及波兰等前华约国家援助的米格-29支点战斗机都进行了改装,可以挂载发射北约弹药,这两种战机都可以成为风暴之影导弹的发射平台。该导弹赋予了乌军一定的远程打击能力,可用于打击俄军和乌东两州武装力量的纵深目标,比如油库、指挥所和兵力集结地等。
客观而言,此次风暴之影导弹被击落事件还不足以得出该型武器性能落后的结论,因为战场上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无论何种装备都有可能马失前蹄。不过这一意外的“大礼”也确实为俄罗斯提供了研究和拆解这种导弹的机会。
有分析认为,“风暴之影”所使用的材料以及设计概念(如弹头、发动机等)都具有不错的情报价值,而其瞄准系统则是最受关注的。如果这种传感器以及相关电子器件和软件在较为完整的状态下被缴获,那么俄方就可以更好地掌握这种导弹的性能和瞄准过程,并找到其中的弱点。这些在帮助俄军改良自身同类装备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寻找抑制该型武器的方法,以进一步提升俄军的防空能力。(作者:兰顺正 把关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 江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