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鼎鼎大名的侦探们只需要看一眼,就能知道对方有没有在说实话。没有任何细节可以逃脱他们的法眼。你可能会不禁思考:在生活中这真的存在吗?我的情绪和小心思真的那么容易就被人觉察吗?究竟又是“谁”出卖了我的心呢?
嫌疑“人”一:你的身体
相信与否,人类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讲述着故事。我们的脸、声音和身体,在社交中不断发出着微妙的非语言信号,表达着所感受的真实情绪,像是幸福时眼角不自觉的弯起、悲伤时肩膀下垂,语速减慢等等。
研究表明,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欢喜还是痛苦,观察肢体语言都要比只观察面部表情可以更准确地分析解读出人的真实情绪。在四个独立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向参与者展示了人表现出胜利或失败的图片,并通过追踪捕捉参与者眼球的运动,来统计和记录人们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进行情绪判断的过程。
结果发现,参与者根据观察肢体语言所得出的情绪判断结果的正确率,要远高于单独观察面部表情的。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报告中提出,独立观察时,人们对面部表情的认识是模糊且主观的。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情绪的检索,尤其是区分强烈的积极和消极情绪时,更多的是在观察的身体线索,而不是面部表情。
这是因为人的面部表情可以同时混杂多种复合情绪,我们自认为可以清楚分辨这些情绪,但实际上我们在检索脸部情感线索这一方面的能力并不强,很多时候甚至完全无法分辨其中的区别。然而,肢体语言中传递的信息相对较为直接,我们能更加轻松、精准地捕捉出其中的情绪线索。
嫌疑“人”二:你的微表情
自从上世纪70年代由保罗·埃克曼第一次将微表情概念带入公众的视野中,加上电视剧《别对我撒谎》的风靡一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微表情产生了浓厚兴趣。但微表情也好,面部表情也罢,对于人类来说早就不是新鲜事了,甚至可以追溯到达尔文时期。
人类有着七种基本的面部表情,悲伤、愤怒、惊讶、恐惧、高兴、厌恶与中性,而这些基本面部表情是可以通过刻意地控制而模仿出来的。但在人们的真实表情和伪装出来的表情之间,会出现一种反射性延迟,而这一延迟就是微表情的一种。它夹杂在基本面部表情之间,是一种发生在几分之一秒内不自觉的面部肌肉动作。无论经过怎样的训练与控制面部表情,人们都无法很好控制自己无意识中产生的肌肉反应。所以,这些近似于反射性的动作,就可以体现出微表情的真实与可靠性。
可惜想通过肉眼解读微表情是十分困难的,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一种理论假设。通常情况下,人们会使用人工智能来解读微表情。像是电影中的测谎场景,通过摄像机,快速捕捉人脸加上后台电脑运算,确实可以更为准确地分析和解读这些肉眼难以察觉的肌肉运动。不得承认,在这方面人工智能确实要远超于人类。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甚至已经成功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扫描大脑,让人工智能对脑图像进行解码,并精准的勾勒出人们正在想象的画面。可以说这一研究将成为解读人类真实思想与情绪领域的里程碑进展。
虽然,想观察到这几分之一秒内的细微肌肉运动,对普通人来说比登天还难,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完全做不到。微表情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David Matsumoto在长期的研究中证明,人类是有解读微表情的能力的。研究表明,在长期系统的训练后,人们可以通过解读微表情来看穿隐藏危险,区分恶意、真相与谎言。这些技能可以帮助执法人员,识别威胁,比如潜藏的恐怖分子在接受安检前会闪现出一瞬间的恐惧,或当审讯人员的问题一针见血时,罪犯会出现瞬时的惊讶等等。
结语——
虽然我们身上有不少部位都在出卖着你,但这也并非是件坏事。我们反而可以通过刻意模拟一些肢体动作与表情从而起到正向的心理影响。像是,摆出“胜利者动作”可以改变身体的荷尔蒙指数,并让睾丸激素会增加20%,使人在短时内变得更加勇敢与大胆,提升在面试、演出、演讲等场合中的表现力。
我们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大笑,笑的合不拢嘴,笑的眉飞色舞,从而产生更加积极的情绪,帮助你随时元气满满。
参考文献:
【1】Aviezer H, Trope Y, Todorov A. Body cues, not facial expressions, discriminate between intens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Science. 2012 Nov 30;338(6111):1225-9. doi: 10.1126/science.1224313. PMID: 23197536.
【2】Friedman, H.S. , & Riggio, R.E. (1981). Effect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nonverbal expressiveness on transmission of emotion. 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 7, 33-45.
【3】Matsumoto, D. & Hwang, H.S. Motiv Emot (2011) 35: 181. https://doi.org/10.1007/s11031-011-9212-2
【4】Elena Svetieva; Mark G. Frank (April 2016). "Empathy, emotion dysregulation, and enhanced microexpression recognition ability". Motivation and Emotion. 40 (2): 309–320. doi:10.1007/s11031-015-9528-4. S2CID 146270791. ProQuest 1771277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