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时间:2023年2月18日
授课方式:视频直播
授课人:苏义脑院士
笔记摘编:崔玉波
近年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及使用方式造成全球气候变化趋于严峻,因此,实现“双碳”目标刻不容缓。恰逢俄乌冲突爆发一周年,国际社会正处于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复杂的能源危机之中。2月18日,苏义脑院士来到由北京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协会特别支持的第787期首都科学讲堂,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讲解了能源的故事和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
课前预习 认识一下长期致力于能源科学普及的苏义脑院士
苏义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油气钻井工程专家。曾担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钻井工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油气钻井工程实验室主任等职。苏院士长期从事油气钻井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创造性地把工程控制论和航天制导技术引入钻井工程,从而创立了“井下控制工程”理论。他成功主持研发了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GDS近钻头地质导向钻井系统,大大提高了探井的发现率和油气产量,使中国成为继法、美之后第三个掌握此项高端技术的国家。
更难能可贵的是,苏义脑院士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引领者,更是石油科技知识的普及者。多年以来,他一直利用科技论坛、国家科普周等机会,到大专院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作报告,宣传石油科技知识,传播科技创新方法。这次苏义脑院士的科普报告题目是《能源、油气与碳达峰碳中和》,时长达一小时三十分钟,内容包括能源概述、石油与天然气简介、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理解与认识、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路径的思考四个部分。
最新观点 化石能源没有原罪,不能一概斥之为“非清洁能源”
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总能耗和人均用能逐渐增加,也愈加彰显出能源的重要性。在视频直播中,苏院士首先指出能源是人类的生存资源,是人类生活水平的显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的推进器,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机,更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苏院士和大家分享了一个小资料,1992年美国的Yoram Shoham博士来中国讲学,苏院士参与了这次交流活动。这位博士提供了一份资料,指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前十大问题,能源居于首位,可见能源问题的重要性。
能源种类五花八门,如何分类关系到人类使用能源、关注能源的方法和态度。苏院士提出了五种分类法:(1)根据不同来源分类;(2)根据不同性质分类;(3)根据是否经过转换分类;(4)根据使用程度分类;(5)根据是否污染环境分类。
一是按能源的来源分类,可以分为来源于太阳、地球自身和天体引力三种能源。来源于太阳的能源包括太阳辐射、煤炭、油气和生物质能等;地球自身的能源包括地热能、原子核能等;天体引力的能源主要是潮汐。二是按能源的性质分类,主要包括燃料能源和非燃料能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煤炭、石油、柴草、沼气、丙烷和铀等;非燃料能源包括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和光能等。三是按能源最终是否需要经过转换来分类,可以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又可以分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两类,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都是不可再生的,风能、水能、潮汐能等都是自然界中可以重复再生和重复使用的。二次能源包括电力、煤气、汽油、柴油等需要对一次能源进行加工和转换才能应用的能源。四是按使用的技术成熟程度和使用的普遍性来分类,可以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现阶段的常规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这也是当前仍然占有主导地位的能源。新能源是需要采用先进技术进行加工后才能利用的,如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五是按照使用后对环境有无污染,将能源分为清洁和非清洁两大类。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和氢能等。非清洁能源主要是指化石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核能。
苏院士认为在清洁能源与非清洁能源的分类上,体现出了人类使用能源的辩证思想。他强调,所谓清洁能源,如从“全生命周期”来衡量,不一定是真正“清洁”,如电力、太阳能和氢能等在前期设备制造过程中,均采用了大量非清洁材料或燃料来完成,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人们将化石能源列为“非清洁能源”,也是囿于对石油石化产业传统生产加工技术的理解。化石能源没有原罪,不能一概斥之为“非清洁能源”,通过科技创新把它用好用清洁,化石能源也可以华丽转身成为“清洁能源”。
石油与天然气因其具有能源、物资和金融属性而备受关注。苏院士指出,在碳中和碳达峰和新能源强势崛起的背景下,石油工业并非是夕阳产业,在未来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仍然会发挥重要作用。他提出了两个150年判断:石油工业至今已经150年,未来资源基础仍可用150年。石油和天然气在一定时期后会较多回归物资属性。
院士语录 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最优路径就是代价最小、最符合国情的路径
人类进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能源科技发展史。1776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煤炭得到了大范围的使用,并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油气和电力阶段,内燃机技术的发明和发电机、电动机的问世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20世纪中叶,随着核电站的建立,人类用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式拉开序幕,与之相伴的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迭代、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相继登场并成熟运用。苏院士与大家分享的启示是:工业革命、技术革命与能源变革密切相关;历史上的每一次能源革命即动力革命,都在推动产生一场工业革命;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也必将推动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其标志之一就是减碳和碳中和。
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共识。2020年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7%,化石能源的燃烧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截至2021年底已有136个国家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目标,覆盖全球85%的人口、90%的GDP和88%的碳排放量。苏院士给大家展示了一张部分国家碳中和目标执行阶段示意图,展示了不同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决心和日程。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苏院士介绍说,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将成为中国未来数十年内经济社会发展主基调之一。在碳中和的过程中,中国已作出庄严承诺并推动了相关协议的签订。中国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参与者,推动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一系列条约的达成和生效。
但不能回避的是,当前我国是全球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第一大国,实现双碳目标任重道远。为促进碳中和的研究和实施,苏院士等为代表的碳中和研究专家提出了16个字的理念,就是“立足国情、安全发展、科学创新、务求实效”。
1950年到2019年,我国历史人均累计的碳排放量远远低于西方国家;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达到了49.8亿吨标准煤,占全球26.1%,能源燃料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为98.9亿吨,占全球30.9%。当前的能源结构还是以化石能源为主;2019年煤炭占56.7%,油气只占28%,非化石能源占比15.3%,碳汇12亿吨,这就是国情。另外,在实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我国还面临着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费偏煤、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碳中和窗口期偏短、新能源关键矿物供应不足等困难。
要实现碳中和,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是第一位的,这就是安全发展。如果不考虑能源安全,一切努力都没有意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确保经济发展,能源需求量也势必要增加。因此,对能源消费问题的控制必须建立在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充足可靠的能源供应,高度关注能源安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前提。
在科学创新方面,苏院士认为,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动力。苏院士在这里提出要做到“四可”:“即科学原理上是可能的,技术经济上是可行的,工程实践是可操作的,长远发展是可持续的。”他举例说,有人提出永动机很好又不会产生碳排放,但在科学原理上是不可能的;再比如说谈到的月球上的氦-3是很好的替代能源,但从当前来看在技术和经济上却是不可行的。
关于务求实效,苏院士说,为了实现双碳目标、生产目标,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包括路径选择、方案设计等,一定要提出真正切实可行的战略路线,并见到实效,力戒空谈。这是一场深刻的能源科技、经济乃至于社会革命。俗语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说的是实现一个目标有多条路径可以选择,但是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只有一条路径是最优路径,这条路径就是代价最小、最符合国情的路径。
课堂分享 苏院士的“五个基本认识”
基于多年来对中国能源行业低碳工作的研究,苏义脑院士总结出五个基本认识,即能源消费是核心,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化石能源是重点,提效节能是抓手,建设现代化能源体系是目标。
能源消费是核心。2020年全球能源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总排放量的87%,我们国家是88%,排放在2021年达到98.9亿吨,约为美国的2.2倍,欧盟的3.9倍。这是因为我国的能源结构主要是以化石能源,尤其以煤炭为主。只有控制好能源结构和消费比例,才能控制住消费总量,才能进一步理解“能源消费革命”的内涵。
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我国当前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第二产业占比很重,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又是耗能大户。2020年,我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37.8%,制造业对GDP的贡献率为26.2%,比全球平均水平的16.5%高出近10个百分点,但单位GDP碳排放总量达到了70%左右。其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汽车等高能耗产业在全球占比很高。2020年我国生产了全球57%的粗钢、58%的水泥、58%的电解铝和32.5%的汽车,这些都是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大、单位GDP能源消耗强度高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合理控制消费和碳排放比例,就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压缩高耗能行业产能,并持续增加碳汇。
化石能源是重点。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体,这也是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要实现双碳目标,必须把煤炭、油气等化石能源作为重点,减少其在消费侧的占比,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煤炭燃烧排放占我国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79%,因此,减煤被视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主要举措。但如果减煤速度过快,将会削弱其对能源体系安全运转的托底保供作用,短期内会引发能源安全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石油的能源属性、物资属性和金融属性,对石油还会有较大的需求量。因天然气具有低碳特性,因此社会需求还会大幅增加。
节能提效是抓手。实现双碳目标,要牢牢抓好提效和节能两个环节,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以及在全社会树立“节能是第一能源”的理念,切实做好提效节能工作。根据国际能源署和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2020年,我国每万美元的GDP能耗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5倍、美国的2.3倍、德国的2.8倍。以相同的GDP为考核标准,我国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8倍。另外,我国目前存在严重的能源浪费现象,余热资源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0%~60%的平均水平。
建设现代化能源体系是目标。在这里,苏院士把中国现代化的能源体系概括为8个“化”字,就是化石能源的清洁化,非化石能源的低碳化,新能源的多元化、规模化和本地化,多种能源综合化,终端能源消费的再电气化和能源系统的智慧化。化石能源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清洁化,是石油石化企业面临的重要社会责任;非化石能源的低碳化,是对水电、核电等企业的最低要求;多元化、规模化和本地化是指新能源种类要多种多样,实现规模化发展,在全国均衡发展,大幅降低建设成本,最终实现多种能源互相补充的格局。而能源系统的智慧化,则是让能源行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实现经营管理模式的飞跃。
划重点啦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路径
能源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趋势预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可以为国家、行业或企业提供碳排放的分析数据和模型。苏院士团队开发了研究模型,该模型设置了稳健型、积极型和激进型三种类型,分阶段、分行业、分品种预测能源需求及碳排放量。模拟周期是2035年以前逐年模拟计算,2035年以后每五年为一个测算间隔;涉及的行业有工业、建筑、交通、电力等;涉及的能源品种为煤、油、气、风、光、核、水电、氢、地热和生物技能等。
根据模型预测,2030年左右,我国一次能源消费达峰,峰值在53~61亿吨标准煤,均值为56亿吨标准煤。任何一个行业,并不能一起达峰,要根据实际情况先后有序达峰。同时根据该模型的预测,2025年到2030年,能源相关的碳排放达峰,二氧化碳峰值在98~111亿吨标准煤,平均值为104亿吨标准煤。2060年,模型预测实现碳中和时,化石能源的占比是10%~30%,非化石能源占比是70%~90%,终端电气化率是55%~70%,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的发展规模达到每年10~25亿吨。
开展碳达峰碳中和与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是摆在中国能源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双碳”目标下的能源战略和建设能源强国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得出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理念、基本认识、数据预测、情景分析、实现路径和战略举措。基于模型预测的基本情况,苏院士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2020—2035年):减煤、控油、增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203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将超过35%。一是严格控制煤炭产量,加大落后产能、小煤矿的淘汰力度,制定老矿合理退出机制,积极推动煤炭深加工产业化示范与规模化发展,全面提升煤炭清洁化利用水平。二是加强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加快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控制石油消费增长。三是加快陆上西部地区天然气增储上产,实现陆上东部地区天然气产量稳中有升,推进海上天然气勘探开发,持续推动天然气产业快速发展。四是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因地制宜规模化配置陆上风电,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积极支持分布式风电、光伏发展。坚持安全第一、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原则,稳步推进水电、核能与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有序发展。五是CCS/CCUS技术攻关与示范,推动二氧化碳驱油/气、化工/生物利用等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及工艺的创新和应用,推进CCS/CCUS国家示范区建设。
第二步(2036—2050年):非化石能源加速替代。2050年预计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将达到70%以上。强化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攻关,不断完善新能源供需体系建设,促进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全面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提升新能源消费总量与消费占比。一是持续加强节能提效技术、设备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动全社会节能提效,全面实现节能提效预期目标。二是海上天然气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天然气储备、管网体系更加完善,天然气产业实现大规模发展,助推全社会天然气消费达峰。三是中—低成熟度页岩油勘探开发取得突破性成果,石油消费结构持续优化,进一步加大非化石能源对石油的替代,稳步压减石油消费总量。四是持续推进整装煤炭开发基地和大型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建成以绿色煤炭资源为基础的精准开发模式,全面提升煤炭兜底保供能力。五是加大CCS/CCUS等环节关键技术、工艺、设备的攻关力度,加快推进该项技术在水泥、钢铁等重工业领域和天然气发电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第三步(2051—2060年):现代能源体系全面建成。206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80%。进一步巩固风能、太阳能、氢能、核能等清洁能源的主体地位,强化煤炭、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现代化能源应急储备体系全面建成。煤炭、石油等高碳化石能源回归原料属性,全面推进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CCS/CCUS技术商业化规模应用,不断完善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全面建成智慧协同、多能互补、多网融合、快速响应的智慧能源系统,中国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取得全面胜利。
我国能源体系的根本要求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其中,安全是第一位的,能源安全就是国家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路径是减煤、控油、增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切实抓好提效和节能,实现化石能源的清洁化利用和CCUS技术的规模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