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 莹 天津市精神卫生中心 主任医师
审核:陈 珏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主任医师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以瘦为美开始盛行的话题始于春秋中期,以瘦为美达到顶峰时期,那就是明清时代。如今的整个社会都呈现的是一种“以瘦为美”的态度和趋势,尤其受“明星效应”的影响,无论手机还是电视,在4:3和16:9的屏幕视觉上,正常体态的人会变成胖人,而瘦人看上去才会美,所以,很多“封面女郎”、性感女星的平均体重指数(BMI)值大都在17~20之间,这样才能让自己看上去更美。
历史上有一段时间,“脂肪被视为美”。最初的以胖为美,背后的意义涉及人类的繁衍生息,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胖又与社会地位挂钩,当时的胖可以当成财富来炫耀,是地位的象征。在西方国家很长一段时间可以看到女性的丰满美,比如著名的雕像霍赫勒·菲尔斯的维纳斯。鼎盛时期的唐朝时期,当时的审美大气磅礴,更欣赏健美丰腴的美感,杨玉环就是当时丰腴美女的典型代表。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但纵观历史长河,对瘦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一直延续到追求瘦已经成为一种刚性需求。16世纪,钢丝藤条等组成的束腰风靡法国,欧洲各国纷纷效仿, 1946年比基尼在法国问世,从此之后,“美女”的称号便与胖子无缘了。《柳叶刀》曾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节食成了谈论减肥的一种流行语,人们不再说去掉多余的肥肉”,瘦的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经典美术作品中瘦是死亡或者病痛的象征,但到20世纪,瘦意味着精致,“A4腰、BM风”似乎是一种自制力的体现,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特别的嘉奖。体型是否符合大众审美,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开始关注,对自己体态的评价通常也会受到同龄人和家人的影响。过分地追求苗条和体型美而产生恐惧发胖的心理,以及对自身体象的歪曲认识,都有可能引发进食障碍。潮流价值观对这种自我评价产生重要影响,以至于节食减肥被认为是正常的,而进食障碍通常与节食有密切关系。研究表明,采取节食减肥方法的人群相比不节食的人群患进食障碍的风险高达6倍之多,节食甚至被认为是进食障碍发病的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当代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和年轻女性因为盲目减肥而患上进食障碍,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甚至最终因此失去生命。作为精神科疾病中死亡率较高的进食障碍,通常不被认知或是误解,在瘦身时代这个大背景下,我们谈一谈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指以进食行为异常、对食物及体重和体型的过分关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在精神障碍中归类于“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和暴食障碍。人们在节食减肥的过程中,体型的变化受到外界环境的正强化,更容易加重节食的程度,进而引发其他不健康的进食行为,比如暴食和清除。频繁的呕吐、泻药的滥用、过度的运动,引起一系列的躯体并发症,导致患者出现脱水和电解质失衡,胃酸和呕吐物致牙釉质腐蚀,节食和暴食的界限就在一线之间。随着体重大幅度降低、生理功能紊乱,特别是大脑的营养不足会带来一系列深层的负面影响,如抑郁和焦虑情绪、食欲调节、人际关系,甚至会进一步扭曲患者对于自己体重和身材的认知。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流行现状:进食障碍的年发病率为(5~10)/10万,女性神经性厌食的终身患病率为0.5%~3.7%,死亡率据估计有4%~10%;而神经性贪食在女性的终身患病率为1.1%~4.2%,女性和男性的患病率之比为6:1~10:1。进食障碍在不同职业中的发病率也有差异,在特殊要求“瘦”的职业环境中有明显增加。值得注意的是非典型性进食障碍的发病率是上述数据的2倍。
进食障碍的治疗:进食障碍是一种同时并发躯体和心理损害的疾病,应遵循3个治疗原则。首先是多学科协作治疗的原则,参与协作的专业人员涉及精神科医生、内科医生、营养师、心理治疗师和社会工作者;其次是全面评估的原则,在治疗过程中要对患者发生变化的躯体和精神症状进行评估,尤其是再喂养综合征等应尽早识别和治疗;最后是综合治疗的原则,包括营养治疗、躯体治疗、精神药物治疗和社会心理干预,这些治疗方法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
食物是进食障碍患者的最佳良药,恢复营养平衡是治疗的基石。营养治疗前应制定健康目标体重,可设定为正常体重的低限,亚洲成年女性推荐BMI至少为18.5 kg/m2,或者将目标设定为女性月经恢复来潮、男性睾丸功能恢复正常时的体重。针对限制性进食行为和体重下降的患者,恢复体重和营养是治疗的主要目标;有暴食行为和/或清除行为的患者,稳定体重和进食行为正常化更为重要。
合理适当地控制体重对身体有益,但是对体型的过分关注就容易让人误入歧途。从“楚王好细腰”到今天的减肥盛行,环肥燕瘦,胖瘦不是决定是否是美女的绝对标准,在身体功能正常和健康的基础上追求优美形态才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品质,胖瘦总相宜。
参考文献
[1]王向群,王高华.中国进食障碍防治指南.201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