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有没有与你家乡“同名”的小卫星?地名命名的小卫星有哪些门道?

中国宇航学会
原创
进入中国宇航学会公众平台,了解最权威的航天科普资讯。
收藏

近年来,吉林一号、北京三号等小卫星频频发射,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以地名命名。以地名命名的卫星是我国民用和商业卫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名称的特殊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梳理一下地名卫星的发展,可以从中发现很多有趣的特点。

吉林一号卫星拍摄的陕西省云阳镇

多方推动,快速发展

“北京一号”是我国最早以地名命名的卫星,而且背景实力雄厚,性能先进,充分体现了首都命名的重要地位。“北京一号”是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和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联合支持的研究成果,同时被列为“北京数字工程”“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重大专项。

“北京一号”也是我国第一个由企业实施和运行的对地观测卫星项目,在研制、发射和运行体制上均采用市场机制组织和运作。2005年10月27日,卫星发射升空,开始为北京市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监测、重大工程监测、土地利用监测提供优质服务,并在2008年奥运会保障和汶川地震救援行动中发挥重大作用。

随着“北京一号”商业化运行机制的探索实践,2014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

有了政策引导,同时小卫星技术快速发展,高性能航天材料、工艺和电子元器件逐渐发展成熟,小卫星研制门槛大大降低,以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为代表的科研单位行动起来,纷纷投入卫星研制,主要开展科学实验和探测类研究;天仪研究院、长光卫星、九天微星等民营航天企业成立,从事遥感、通信和实验小卫星的研制运营。

考虑到航天科技的高科技属性和自主创新特点,很多地方政府将航天产业视为本地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支持民营航天企业落户,给予资金和配套支持,希望通过发展航天制造、卫星运营、应用服务等业务,带动制造业转型。

在多方共同推动下,我国商业和民用小卫星发展非常迅速,其中以地名命名的小卫星如雨后春笋。2015年,“北京二号”“吉林一号”“吕梁一号”“浦江一号”四型9颗以地名命名的小卫星发射,类型涵盖光学遥感和科学探测。之后几年,“丽水一号”“珠海一号”“贵阳一号”“淮安号”恩来星、“铜川一号”“嘉定一号”“湘江新区号”“齐鲁一号”“内蒙古一号”等各省市区地名命名的卫星接连发射。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别有16颗、13颗、12颗以地名命名的卫星发射,也助推了小卫星热潮。

近5年来,已有60多颗、冠以20多个地名的小卫星发射升空,重量基本在几千克到几十千克,类型主要为遥感、通信、技术实验、探测和科普卫星,在自然资源调查、城市建设、海洋监测、农业生产、科学实验、天文观测甚至月球探测等领域发挥作用,成为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的独特风景。

寄语发展,表达问候

用地名命名的卫星中,冠名的级别不同,研制单位不同,名称由来也有较大差别。

冠以省级地名的卫星有“北京”“吉林”“内蒙古”“齐鲁”“宁夏”“海南”等。这类卫星一般与该省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建设信息社会的发展举措有关,以遥感卫星为主,针对应用需求提供适应性、个性化的天基信息服务,为各公共服务领域提供支撑。

如“北京”系列卫星开地方政府拥有卫星控制权和商业化运营之先,为北京市资源调查、城市建设规划、生态环境、灾害监测、农业管理等提供快速动态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并直接服务于2008年奥运会。

“内蒙古一号”是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与长光卫星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发,旨在通过卫星遥感加强自治区生态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建设,推动自治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一号卫星

山东省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实施低轨卫星导航增强项目、低空监视服务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项目等重大数字基础设施工程,“齐鲁”系列卫星是山东探索空天信息建设的重要举措。

“海南一号”卫星研制项目被列入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海洋强省长远规划的重要工程。

冠以地市级地名的卫星有“珠海一号”“佛山一号”“贵阳一号”“淮安号”恩来星、“铜川一号”“嘉定一号”“长沙高新号”等,冠以地区地名的卫星有“湘江新区号”“怀柔一号”“浦江一号”等,还有特定地点地名的“西柏坡号”“珞珈一号”等卫星。

这一类卫星的命名,部分是商业航天企业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致敬和感谢,航天企业在研发科学实验、技术验证类卫星时,冠以当地地名。如天仪研究院落户湖南湘江新区,将技术试验卫星命名为“湘江新区号”。为表达对嘉定区政府的感谢,上海欧科微航天公司将低轨商业通信卫星星座“翔云”的首发星命名为“嘉定一号”。

许多大学研制的科学探测和实验类卫星,冠以地名,寄托寓意。如武大坐拥珞珈山,武大学子自称珞珈学子,武汉大学研制的全球首颗夜光遥感卫星也被命名为“珞珈一号”。黑龙江孕育了百年航天名校哈工大,哈工大将研制的月球轨道编队超长波天文观测微卫星命名为“龙江一号”“龙江二号”。

涵盖多种应用类型

从类别看,这些以地名命名的卫星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应用卫星,以遥感卫星为主,主要由商业公司研制;第二类是技术验证和科学探测卫星,研制单位有大学、研究院所和商业公司;第三类是科普和实验卫星。

遥感卫星涵盖光学、雷达、视频、电磁频谱监测等不同类型,以单星、多星或星座组网方式运行,集成先进技术和创新应用模式,对地分辨率和观测精度高,具有多种工作模式,形成综合对地观测能力。

如“北京二号”星座由3颗0.8米分辨率的光学遥感卫星组成,在轨实现多景、条带、沿轨立体、跨轨立体和区域等5种成像模式,可提供幅宽约24千米、0.8米分辨率全色和3.2米分辨率蓝、绿、红、近红外多光谱图像。长光卫星公司研制的“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已达29颗,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9~11次重访,计划“十四五”期间完成138颗卫星组网。

“齐鲁一号”是高分辨率雷达卫星,“齐鲁四号”是高分辨率光学卫星,观测精度均达到国内民用最高的0.5米。两颗卫星集成了空间激光链路、星数据处理、空地信息交换等最先进的技术。

齐鲁卫星

技术验证和科学探测卫星涵盖空间科学、深空探测、技术验证等诸多领域,测试先进技术,国际先行,意义重大。哈工大“龙江一号”“龙江二号”月球轨道编队超长波天文观测微卫星,同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鹊桥号中继星一起发射升空,进行世界上首次月球轨道环绕编队飞行,在月背开展超长波射电天文观测等实验,丰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武汉大学“珞珈一号”卫星是全球首颗专业夜光遥感卫星,同时搭载导航增强载荷,开展卫星导航信号增强和星基北斗完好性监测技术验证试验。“铜川一号”卫星是引力波电磁对应体探测计划的第一颗验证星,搭载了高灵敏度X射线偏振探测器,开展全新的天文观测试验,承载着诸多科研和民用航天任务。

天仪研究院的“亦庄全图通一号•贺龙”卫星是全球首颗面向通导遥一体化应用的技术验证卫星,装载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导航通信一体化载荷、先进小口径星载相机等载荷,为专业用户和大众用户提供服务。

科普和实验卫星主要面向学生科普活动,如“西柏坡号”科普卫星上搭载微型光学遥感相机、可编程教育载荷和天地对比实验室载荷,以及西柏坡精神资料。“丰台少年一号”卫星属于丰台区东高地青少年科技馆钱学森青少年航天科学院实施的“青少年小卫星计划”项目,由中学生参与卫星设计和研制过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服务社会经济生活

从以地名命名卫星发射时间来看,地市级地名的卫星发射时间较早,多在2018年和2019年,主要为技术验证卫星,质量较小,用途简单;省级地名的卫星发射时间较近,“内蒙古”“齐鲁”“海南”均为2021年发射,主要面向各类遥感信息应用,体系性规模化更强,目标是推动本地区产业转型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从2005年“北京一号”发射升空,到2015年北京二号遥感星座,再到今年的北京三号卫星,15年来,北京系列遥感卫星在全国多地开展了创新性的政府业务化遥感应用服务,持续为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等十余个国家部委、国内及全球用户提供可持续运行、安全稳定可靠的卫星遥感大数据和空间信息综合应用服务。

未来,北京系列遥感卫星将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资源环境监测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应急管理、国家安全等国家重大需求,北京冬奥会、雄安新区等重大工程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信息综合应用服务,推动绿色发展,服务社会经济。

齐鲁系列卫星目前已发射光学和雷达成像卫星,未来3〜5年还将布局20颗左右遥感卫星,组建星座。卫星间以激光互联,及时快捷下传数据。齐鲁卫星能够为政府公共管理、防灾减灾、自然资源普查、农业生产检测、大宗贸易活动提供常态化的快速、精准分析。

今年年底,“海南一号”一期四星将择机发射,搭载光学载荷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与三亚卫星地面站组成南海动态观测和应用体系,可以使南海每一座岛礁、每一艘船舶都处于卫星监测下,在捍卫主权、保护渔民远洋作业、及时完成海上事故搜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贵阳是大数据产业发展高地,贵阳市政府与珠海欧比特公司战略合作,发射“贵阳一号”卫星,作为对外宣传和推介的新平台,推动建设卫星大数据产业基地,将把国内各地面站接收的卫星数据,汇聚到贵阳大数据交易所进行交易,推动卫星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多领域的创新应用。

“宁夏一号”卫星项目在宁夏中卫市启动,开展全球电磁频谱信号监测,产品在无线电信号监测、反恐维稳、应急救援、海上维权等领域开展应用,还将带动宁夏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健全大数据产业链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

未来展望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古人认为天上的星宿对应了九州大地的各个区域,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人造卫星在太空中组成新的星宿,为人们社会生活带来更加便利的指引。尤其是以地名命名卫星的发展和应用,给人以古往今来、天地辉映的奇妙感受。

以地名命名卫星的发展,反映了我国航天事业和商业航天的蒸蒸日上。与过去相比,我国对航天领域的开放力度越来越大,在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与鼓励下,民营航天在火箭发射、卫星制造和测控等领域和上下游产业迅速发展。

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尤为明显。近几年来,各地政府拿出多方面优惠政策吸引商业航天民企在本地落户,从地方政策、财政支持、优惠的融资方式等提供全方位保障,使航天民企可以专注于技术研发和应用研究,支持力度在国际也处于领先水平。

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两大传统航天企业开放供应链,加强资源共享和促进技术发展,开辟新的商业模式和人才溢出,都对商业航天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

与此同时,民间对航天的兴趣也在不断提升,商业航天投融资活动活跃,规模屡创新高,投资分布呈现从制造业向运营服务业和配套供应链延伸的趋势,尤其是卫星和运载火箭的研制及量产能力建设吸引最多投资。

在国内的航天热潮中,商业卫星制造领域发展势头尤为强劲,商业航天企业瞄准细分领域研制各种试验卫星,积累技术能力。卫星制造主体数量快速增长,呈现梯队化、多元化发展趋势。高性能、小型化、低成本、智能化、标准化、规模化成为商业卫星制造的显著特点。

包括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这两支“国家队”的相关项目,以及长光卫星的吉林一号遥感星座、银河航天的银河宽带通信星座、欧比特的“珠海一号”、零重力实验室的“灵鹊”、成都国星宇航的“AI星座”等遥感星座在内,目前已有30多个星座项目建设计划发布。

吉林一号卫星拍摄的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

这些卫星星座多数已发射试验验证星,部分星座进展较快,开始进入落实阶段。未来群星闪耀的天空中,各类星座共同构建起自主开放、安全可靠、长期连续稳定运行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形成综合对地观测能力、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和综合定位导航授时能力,更加广泛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

评论
传承解惑
大学士级
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人造卫星在太空中组成新的星宿,为人们社会生活带来更加便利的指引,尤其是以地名命名给人以古往今来、天地辉映的奇妙感受。
2023-08-08
马绍君
庶吉士级
这些卫星星座多数已发射试验验证星,部分星座进展较快,开始进入落实阶段。
2023-08-08
科普618dd08a
进士级
以地名命名的卫星是我国民用和商业卫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名称的特殊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02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