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才,简单说是指人群中有才能、发挥作用大的一部分人。人才是社会、国家、一个集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古代中国人对人才问题的认识尤其深刻,有很多论述人才重要性、提倡重视和珍惜人才的文章、诗歌作品。
中国古代,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文人士大夫,都深感人才在国家治理中、事业发展中的重要,论述珍惜人才的文章汗牛充栋,同时,古代很多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也都是优秀诗人,因此谈及重视人才、珍惜人才的诗词作品也很多!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二。
1、最早、直截了当提到人才的是刘邦的《大风歌》。
汉朝建立的第12年即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叛、军势甚盛,开国皇帝刘邦(前247至前195年)被迫亲征、经苦战后击败英布、平定叛乱;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家乡沛县,召集昔日尊长和朋友庆祝、欢饮了10多天;一天在酒酣之时,刘邦击筑唱歌,想起当皇帝后经历臧荼、韩信、陈豨的叛乱,而北方还有匈奴虎视眈眈,他感慨万千、即兴创作了短诗《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诗内容简单,叙事是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浑然一体、语言质朴、风格雄劲。全诗展现了刘邦英雄暮年(仅半年后就去世了)的复杂心境。特别是最后一句,刘邦脱离了胜利的巨大喜悦、笔峰一转,写出内心的压力:这个史无前例的庞大王朝正面临着四面威胁。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疑问、又是希冀。“疑问”是刘邦无奈地叩问天下,有谁能为他守住这片江山?昔日战友和功臣,有的谋反、有的去世,独留下他老泪纵横。“希冀”是刘邦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勇士(人才),帮他治理国家!表现出这个封建帝王对人才的无限渴望!
2、众多唐诗中有“一明一暗”两首关于人才的诗作。
“明写”人才的是李商隐的一首《咏史》,是悼念晚唐时提倡勤俭的唐文宗李昂的一首“政治诗”,其中指陈政事、讥评时世、以古喻今。喜欢“掉书袋”的李商隐在诗中连用了6个典故,有4个都与人才相关: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一是“琥珀枕”,是说南北朝时,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名主刘裕,得到一个珍贵的琥珀枕头(当时认为可以治病),他并未自己享用,因军队北征需琥珀治金疮,就把枕头捣碎、粉末给战士外敷!
二是**“珍珠车”,是说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另一位国王曾向他炫耀自己的马车很多、而且每辆车上都镶嵌一颗大珍珠,齐桓公则是毫不在意地说:自己有很多人才,他们才是真正的稀世珍宝!
三是“青海马”,专指产于青海气度的一种杂交马(也有传说是汉武帝偶遇的神马),它擅长奔跑、能日行千里,在这里比喻担当国家大事的人才。诗人说:之所以国运衰落,就是因为不逢国家栋梁!
四是“蜀山蛇”,专指扼杀人才的恶势力,传说在战国时期,秦王送5名美女给蜀王、蜀王派5名壮士迎娶,回来过梓潼时见大蛇钻入山洞,壮士奋力共拔蛇尾、山塌压死5人、均化为石,即人才被打压。
五是“南熏曲”,是指远古舜帝曾唱的《南风歌》,传说唱完后天下就能太平。诗人是说:现在天下已经不像舜帝那个时代一样太平了,有谁能再听到那首《南风歌》呢?
六是“古苍梧”,是指地名,即湖南省宁远县九嶷山,传为舜帝埋葬之地,翠华则是指皇帝头顶上的华盖。这个典故也是暗指国家已经衰败,再也不像尧舜禹那时候了!
李商隐(约813至858年)是晚唐著名诗人,二十几岁就中进士,但仕途坎坷、终生不得志,长期在朝廷和藩镇做一些地位较低的秘书类小官,经常需要低三下气送迎贵客、心中泣血。所以李商隐能深刻认识到人才对国家、社会的重要性,借用“琥珀枕”、“珍珠车”、“青海马”、“蜀山蛇”的故事来劝谏封建帝王“不应看重资材、而要珍惜人才”**。
**“暗写”**人才的是杨巨源的一首《城东早春》,此诗很有名,巧妙暗示了求贤助国、选拔人才的重要: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诗的首句,赞美了早春时节的美景,巧妙地抓住了早春的特征“新柳”,此时气候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诗的尾句,则是比喻、幻想仲春时节的艳丽景色(反衬早春的清景),此时的“上林苑”应是繁花似锦、游人如云,景色浓艳已极、环境喧嚷如市。
“俱是看花人”其实是说:人已功成名就、众人共仰。诗人的意思:当人才地位卑微、功绩未显,即犹如嫩柳初黄、色彩未浓时,应该善于识别、大胆扶持,他们就会迅速成材、担当大用;如已功成志得、誉满名高、众人共仰,即犹如花开锦绣、红映枝头之时,就错过了培养人才的最佳时期!
杨巨源是中唐诗人,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人、生卒年份生平不详,大约生于安史之乱发生的年代(755年)、活了70多岁。他30多岁时中进士、长期为官、晚年退隐,曾与年龄稍小的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王建等人交好,受到大家尊重。他非常重视人才,这首诗正是一种委婉的表达。
3、晚清“人才匮乏”时期有两首关于人才的名诗。
当历史来到1800左右,中国已呈“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衰落迹象!当时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慢慢接触到了世界先进的文化、同时也深刻感受到清王朝统治者的腐朽没落,倍感人才匮乏、社会死气沉沉。这一时期有两首关于人才的诗很经典。稍早一首是赵翼《论诗》组诗(共5首)第2首: 李杜诗篇万人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此诗作于1784年(清乾隆49年),表面只是讨论诗歌创造,但诗人敏锐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没落复古、死气沉沉”的气息,因此主张“争新”以符合自然和社会变化,尤其是需要“能领风骚数百年”的人才!
赵翼(1727至1814年)江苏常州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诗人,清乾隆年间(1761年)中探花、官至内阁中书,后辞官在江苏扬州的安定书院讲学。他长于史学、纵观古今,清醒地看到当时的社会问题,所以借论诗歌创作大声疾呼“江山代有才人出”,表现出对人才的迫切渴望。不过,赵翼只是一位文人、导师,他的呼吁作用很有限,而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已经麻木、清王朝走向衰亡已是必然!而稍晚一首是龚自珍《己亥杂诗》组诗(共315首)的第125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此诗创作于1839年(清道光19年、己亥年),龚自珍辞官南归、途中写下组诗,这一首是他在路过镇江时应道士之请所写“祭神诗”。诗中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降人才”以实现“风雷般的社会大变革”,也是倡导解放思想、培养人才。
龚自珍(1792至1841年)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诗人、改良主义先驱。他也曾任内阁中书、曾主张革除弊政、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时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的云阳书院。龚自珍生活的年代清王朝已风雨飘摇,近代中国屈辱历史马上就要拉开帷幕!此时社会束缚思想、扼杀人才,已是人才极度匮乏的局面,龚自珍敏锐地看到这一点,因此作诗“劝天公”、高呼“不拘一格降人才”,实则是说给封建统治者听的!当然,他的呼吁也没有起到太大作用。
最后要说,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各类人才显得尤其重要!任何的国家、集体、企业只有掌握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也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以上这些,中国古代****重视和珍惜人才的诗句,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