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8月14日)
#张学友演唱会因耳水不平衡跌倒#
消息登上热搜
引发网友们的热议
张学友在马来西亚演唱会上跌倒
随后他解释称
自己从小患有“耳水不平衡”
几乎每年都会发作一次
“耳水不平衡”到底是什么病?
要如何治疗?
经常感到天旋地转是梅尼埃病吗?
我们来详细聊聊
👇👇👇
什么是“耳水不平衡”?
所谓的“耳水不平衡”,医学上称为“梅尼埃病”(过去叫做“美尼尔氏病”)。
“耳水”并不是“耳朵进水”,而是内耳里的循环液体即内耳淋巴液的量比正常时增多了,也称为“膜迷路积水”。
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耳朵是保持人体平衡的重要器官,其中前庭系统是维持机体平衡、空间定位感知的主要的器官,当内耳内淋巴液生成过多或流出不畅通,导致前庭系统出问题,就会出现发作性的眩晕头晕、平衡失调,患者走路有不稳感,听力波动,甚至伴有耳鸣,里面响个不停。有些患者晕得厉害时甚至会恶心呕吐,全身出冷汗。
包括梅尼埃病在内的多种眩晕症
“偏好”中年人
关键词:中年人,女性,疲劳,睡不好。
梅尼埃病并不少见,患病率大约为34-190/10万。各年龄段都可发病,中年人高发,女性略多。
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临床上看到的梅尼埃病,部分合并其他疾病,如关节炎、银屑病、胃食管返流疾病、肠易激综合征和偏头痛。导致耳水量过多的原因有多种,例如遗传因素、感染因素、血管因素、内分泌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等,具体在每个人身上原因各异。
常见发病诱因有疲劳、压力、睡眠障碍,有时也会因某些食物过敏,出现免疫性损害,进而诱发耳水不平衡。
多睡觉治标不治本
既然“耳水不平衡”跟疲劳、睡眠不足有关,多睡觉就能解决问题吗?未必!
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大部分梅尼埃病患者在头晕症状出现时,多卧床休息能够缓解症状,但并不能“治本”。
既然梅尼埃病的原因与内耳淋巴液过多有关,让内耳淋巴液生成减少,让多余的部分流走,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然而,医学界对造成内耳淋巴液生成过多和引流不畅的原因并不清楚,因此,自该病1861年被首次报告以来,162年间,世界各地的医生们几经探索,发现采取阶梯式治疗可以收到较好的疗效。
具体来说,耳内科医师要根据每位患者眩晕发作的频率、程度以及听力损失的程度,既往的治疗经过、效果,并结合患者年龄、全身的健康状况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治疗原则采取阶梯式原则,从无创到有创,逐步递进:
第一步:
梅尼埃病确诊后,首先进行一般治疗。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
坚持低盐饮食,避免烟酒、咖啡、巧克力等食物,规律生活;
发作期要多卧床休息,采取抗眩晕治疗,对恶心呕吐很严重的患者进行补液等支持治疗;
对于病情可能与免疫损害相关的病人,可考虑口服或肌肉注射或者鼓室内注射糖皮质激素。
第二步:
自发作期开始,进行1-3个月的利尿剂治疗。
第三步:
对以上方案疗效不佳者则进一步采取内淋巴囊引流术。
第四步:
对以上方案疗效不佳者,则可以考虑庆大霉素注射(又称化学性迷路切除)。
第五步:
如果仍然疗效不佳且严重影响生活,则考虑前庭神经切除术或迷路切除术。大部分患者能在三步之内得到明显改善,因此得了梅尼埃病,无需过度紧张忧心。
耳水不平衡≠耳石症
有些科普文章,将耳水不平衡等同于“耳石症”。两者都属于最常见的导致眩晕发作的内耳疾病,虽然有联系,但不能混为一谈。
耳石症因为耳石颗粒脱落以后进入到半规管,导致耳石颗粒牵引着内耳淋巴液流动而发生的非常短暂的眩晕。
耳石症的特点是与体位的变动有关,每次眩晕发作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分钟,反复在同一个体位诱发,眩晕感会较弱或消失。治疗方法是采用手法复位,让耳石回到正常的位置。对于顽固性的,可采取半规管手术。
有些梅尼埃病患者也会随着病情的发展,同时患上“耳石症”。总的说来,单纯“耳石症”患者的疗效要好过同时患有这两种病的患者。
无论是梅尼埃病还是耳石症,最好的预防方法都是规律作息,为心灵“减压”,经常运动,提升免疫力。
总是感到天旋地转?
可能隐藏多种疾病
时常头晕,感到天旋地转,不一定“都是梅尼埃病的错”,其背后可能隐藏多种疾病。
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眩晕。眩晕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从幼儿到老人皆可“中招”。广州曾有一个7岁的孩子,情绪一激动紧张时就会天旋地转,由于症状难治,困扰孩子十多年。
图片来源:稿定设计
导致眩晕的病因非常多,常见的眩晕病因包括脑梗塞(中风)、后循环缺血、梅尼埃病、耳石症、前庭神经元炎等。有些病人长期患病,但在其不同年龄段发作的眩晕,可能由不同的疾病引发。
对于复杂的眩晕,诊断起来有困难,需要通过多学科排查,来实现精准治疗。对于天旋地转的头晕,可以先到耳内科排查。
患有耳水不平的患者,日常也要注意以下两点:
1.控制饮食:对于耳水不平的患者,要注意低盐饮食、多补钙,通过科学的进食方法使得体质得到有效改善,配合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2.多休息:建议患者多多注意休息,保证每天可以拥有充足的睡眠,以此来降低睡眠不足对于人体的影响,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此外,还要注意情绪,定期对身体进行检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