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打破窠臼,树立“大科学教育”愿景

科普时报
原创
科技日报社旗下国家级科普全媒体平台。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

大科学时代,要树立大科学观。结合国际科学教育学科发展的趋势和我国新时代科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为改变我国中学科学教学长期以来过分分科教学的弊端,我们基于大科学观进一步提出“大科学教育”的愿景,作为改进我国科学教育政策制定和实践的一个理论依据,大科学观应有三层含义。

旨在培育公民的大科学素养

首先,大科学观是指把现代科学、数学、技术、工程学乃至社会科学等学科视为一个整体,在注重承认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分化的同时,又重视其高度综合的趋势,让当代科学技术发挥出巨大整体社会功能,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培养。

因此,我们提出的“大科学教育”的愿景,旨在培育面向全体中国人的具有“大科学素养”的公民与创新人才,即包括科学素养、数学素养、技术与工程素养,以及社会科学素养在内的大科学素养,因此它与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界流行的STEAM(科学、技术、工程学、人文社会学科和数学)教育是高度契合的,同时又凸显了中国特色。

以交叉学科和跨学科教学为特征

其次,大科学观的第二层含义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要突破英文“科学”的狭义理解,即突破它单指自然科学或理科的局限,增加一些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形成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科学教育话语。

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贝尔纳认为:“科学可作为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系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以及构成我们的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势力之一。”大科学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快速发展,这已经成为当代科技突破与创新的重要趋势。

因此,我国科学教育要树立大科学教育愿景,开展以交叉学科和跨学科教学为特征的大科学教育实践,并把学校科学教育与校外科普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我国科学教育质量和全民科学素养。

凸显整体的当代科学文化

再次,大科学观的第三层含义是,要突破近代以来中文语境中形成的“科学即分科之学”的窠臼,形成整合体的科学-数学-技术-工程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的科学文化。

早在1922年8月,梁启超先生在《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演讲中就曾尖锐批判了当时中国人缺乏整体的“科学”概念,而“只有化学、数学、物理、几何等才算科学”的分科之学的观念。此外,他甚至还指出:“殊不知所有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只要够得上一门学问的,没有不是科学”。由此可见,早在一个世纪以前,梁启超先生眼中的科学就是“大科学”而不是“小科学”。他所展望的科学教育就隐含着大科学教育的愿景。

现在,在中文语境里,我们要恢复梁启超先生早在百年前就提出的大科学概念,呼应近年来国际科学教育界STEAM教育思潮,并由此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大科学教育愿景。这既符合当今国际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潮流和科学教育学科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先贤超越时代的科学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评论
科普达人精英
太傅级
大科学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科技突破与创新的重要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与大学科的相互交叉密不可分。正是相互交叉促进了科学技术事业的前行。把学校科学教育与校外科普教育紧密结合,开拓交叉学科和跨学科教育为特点的理论联系实际方式,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和全民科学素质。
2023-08-21
Lyl龙银莲
贡生级
大科学教育
2023-08-25
高金路
太傅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202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