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强震引发的海啸袭击了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造成了核辐射泄漏事故,并产生了大量的核污水,日本政府通过建造多个储存罐来存储这些核污水。之后的十余年时间,核污水仍然在源源不断的产生,至今仍以每天140吨左右的速度增加,目前已累积137万吨核污水。
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召开内阁会议,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内存储的百万吨核污水经过滤并稀释后排放入海。
日本福岛核污水的处理措施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人们不禁提出疑问:核污水排放入海,会对海洋的生态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太平洋以后还会“太平”吗?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
核污水是如何产生的?
原来早在地震发生初期,核电站的系统就检测到地震并自动关闭核反应堆,随后开启紧急柴油发电机,以保持冷却剂在堆芯周围的泵送,因为即使反应堆停止工作,堆芯仍具有非常高的温度。强震引发的海啸越过海堤袭击了核电站,海水淹没柴油机房,造成反应堆冷却机制断电失效,三个反应堆中的核燃料过热导致部分堆芯融化,其内部的210吨核冷却水外泄。现场工作人员为了给堆芯降温,在泄漏处无法修补的情况下,不断地向反应堆注入新的冷却水。这就好比一个水池,一边放水,另一边注水,从而达到平衡。加之福岛核电站临海、地势低,地下水和雨水不断渗入,这样核污水就变得越来越多了。
(海啸越过海堤袭击了福岛核电站)
(福岛核电站用于存放核污水的存储罐)
核污水有哪些危害?
据东京电力公司数据,核污水中包含63种放射性物质。其中氚的含量最高,其次还含有锶、碘、锝、铯、钴和碳等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根据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提供的数据显示,东京电力公司使用的多核素去除设施水处理技术(APLA)不能去除放射性氚和碳-14,也不能完全除去锶-90、碘-129和钴-60。另一方面,放射性元素通常具有“非常漫长的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期),会长时间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数据显示,碘-129半衰期为1570万年,碳-14半衰期达5730年。此外,锶-90、铯-137的半衰期在30年左右,氚的半衰期也达到12.4年。
向海洋中排放核污水,这将是海洋生态环境的灭顶之灾。一旦海洋生物受到了核污染,在漫长的半衰期内,海洋生物将会发生癌变和基因突变,其体内必然会累计大量放射性毒害物质。如果我们食用了这些被污染的海鲜,必然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
2021年2月,日本在福岛核电站附近的海域进行实验性捕捞,从捕捞上来的石斑鱼体内检测出了放射性铯元素,超出日本国家标准的5倍,超出福岛渔联标准的10倍。
(遭受核污染的海洋生物)
核污水能污染哪些区域呢?
德国一家海洋机构就曾在2012年,用计算机模型模拟了福岛泄漏出的大量核污水中的放射性元素铯-137在太平洋的扩散过程:
(核辐射随着全球洋流扩散示意图)
仅需57天,核污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将扩散到太平洋的大半区域;
仅需3年,核污水的辐射将覆盖到美国和加拿大沿海地区;
仅需10年,蔓延全球海域。
福岛核电站产生的大量核污水,一直是悬在整个生活在太平洋地区人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进入海洋,太平洋以后将不再“太平”了。
(穿着防护服的人在海滩上分析海水)
如何正确处理核污水?
目前国际上公认最为安全的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经处理将其装于大罐子内,然后直接深埋地底层;二是将装有核废料的金属罐沉于选定海域4000米以下的海底。这两种处理方式虽然安全性高,费用却较为昂贵,其成本是排放入海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然而,金钱有价而健康无价,在涉及到全人类的健康时,福岛核污水理应采取更为安全的处理方式。
近年来日本及周边国家的环保人士坚决抗议核污水排放入海,呼吁各国政府正视环境污染问题。海洋是地球上真正的生命摇篮,最早的生命即产生于海洋,我们理应携手守护我们的生命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