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劲硕天生就是搞科普的料!拜读他的新著《蹄兔非兔 象鼩非鼩》《蝙蝠是福 麋鹿是禄》两部科普文集后,我为这个结论找到了更多的支持依据。
搞科普首先必须专业过硬,张劲硕当行出色。劲硕大学虽然学的是园艺专业,可大一就迷上了动物,业余时间跟着动物学家张树义研究起了蝙蝠,毕业后又考取了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开始“名正言顺”地做起了蝙蝠分类学研究。2007年,他与导师张树义等人发现了一个蝙蝠新种——北京宽耳蝠,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哺乳动物学杂志》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动物学专家。正因为动物学专业水平杠杠的,张劲硕写的相关科普文章就比别人更有深度,更具科学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不妨以《蝙蝠是福 麋鹿是禄》中的“鸟巢种种”这篇文章为例。2020年5月,北京丰台区某小区树上的喜鹊拉屎落在了某人停泊的小车上,于是,恼怒的某人就把城市绿化队叫来,一口气把小区所有的鸟窝都给拆毁了。这起“鸟事”一经曝光,立刻在人间引起轩然大波。人们纷纷指责当事车主蛮横、绿化队不明事理,不该捣毁鸟儿的安乐窝,张劲硕却从专业角度对这一事件做了理性的分析。他首先纠正了很多人的一种误解——鸟窝是鸟用来睡觉的,其实,鸟窝是鸟用来繁殖的,不繁殖的时候鸟窝通常是用不着的。因此,如果鸟窝里有鸟产卵、孵卵或育雏,人类强拆其巢,那就是伤天害理;如果没有鸟在里边繁殖,很可能就是一个废弃的旧巢,那还有拆毁它的必要吗?五月正值喜鹊繁殖季节,即使鸟窝里没有见到鸟蛋或幼鸟,也可能是喜鹊正在辛苦筑巢,拆除鸟窝很可能让它们为繁殖做准备的努力付诸东流。况且,即使把鸟巢拆了,也不能保证鸟就不在车顶的上方拉屎了,车只要停在树下,就一定会有被鸟屎砸到的可能。文章还专门指出,人们好心在小区树上安装人工鸟窝,鸟其实是不会去用它的,纯属多此一举。
你看,一篇短文就普及了那么多有关鸟类的知识,说出了那么多颇具专业性的道道,能不佩服吗?
其次,搞科普必须知识广博,张劲硕当之无愧。劲硕酷爱读书,据说藏书就有数万本之多,其中与动物相关的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其他自然科学甚至历史、哲学、文学图书也不少。扎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学科知识,使得他写的科普文章视野更加开阔,角度更加新颖,见解更加独特,文字更加有趣。《蹄兔非兔 象鼩非鼩》的开篇“蹄兔非兔”就很能说明问题。这是一篇谈动物学分类的文章,张劲硕却从语言文字学入手,架起了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把一个枯燥的学术问题谈得趣妙横生。“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创立了几千个乃至上万个汉字,这些汉字不乏古人对他们见到过的万事万物的命名和分类。在这样的一个语言文字体系下,我们似乎也在给各种各样的生物命名和分类,譬如古人创造的部首偏旁,那些‘虫’‘鸟’‘隹’‘鱼’‘鼠’‘鹿’‘马’……不恰恰是祖先们对他们所见到的动物的一种命名和分类吗?”通过研究这些汉字的变迁,张劲硕考察、分析了我国古人对动物或者其他生物的原始而朴素的分类思想:“长得似狗者,或将它们归入‘犭’或‘犬’,因此有了汉字——狼、狗、狐、獒……姑且可对应着今天说的‘犬科动物’;长得似猫者,或将它们归入‘豸’,因此有了汉字——貓、豹、豺、貔、貅……其中有些姑且可以对应着今天所说的‘猫科动物’。”从中文字形结构入手讨论动物学的分类,是不是别有新意,别有情趣啊?
张劲硕自14岁开始发表科普文章,至今已在包括《中国国家地理》《科学世界》《大自然》《博物》《光明日报》《北京晚报》等在内的60余家报刊发表科普文章近400篇,撰写、参编、翻译出版了包括《中国野生动物生态保护·国家动物博物馆精品研究——动物多样性》《中国野生动物生态保护·国家动物博物馆精品研究——脊索动物》《中国外来入侵种》《中国兽类野外手册》《图解动物生活大百科》《DK博物大百科》等在内的学术和科普图书20余部。这两部科普文集中就有许多跨学科科普文章,如“成语中的动物知识”“马踏的真是飞燕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等等。《蝙蝠是福 麋鹿是禄》的第三编收录了劲硕给朋友、同仁出版的图书写的前言、序语,以及相关回忆文章和科普讲稿等,内容丰富,涉猎宽泛。张劲硕知识之广博,根底之深厚,由此可见一斑。
再则,搞科普必须拥有人文情怀,张劲硕当世才度。科普的目的不仅仅是 普及科学知识,还应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科普工作者因而还必须拥有人文情怀、承担社会责任。在这方面,张劲硕做出了表率。在《蝙蝠是福 麋鹿是禄》中的“人性与兽性”一文中,劲硕从动物学研究角度分析了广义的“人性”和“兽性”,认为动物并非只有兽性,而是“兽也有善和恶的两面性”。他以蝙蝠和黑猩猩为例,诠释了动物的慈爱和良善的一面。蝙蝠长得丑陋,给人印象并不好,吸血蝠更会让人联想到吸血鬼。“然而,吸血蝠是很善良的动物。吸血蝠,现存3种,靠吸血为生,但并不是每只吸血蝠每晚都能吸到血。因此,喝到血的吸血蝠会吐出点儿鲜血给饥饿的同伴,除了关照自己的亲戚外,它们也会把血液奉献给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朋友。那么,当它没喝到血的时候,就会得到更多朋友的帮助。”黑猩猩同样感情丰富,懂得体恤。“年轻的黑猩猩见到身体不适或者痛苦的黑猩猩长者,会低垂着脑袋,眼中充满温存,或用手轻抚或牵着对方的手,以示慰问,希望以此来舒缓老者的痛苦。”
张劲硕虽刚过不惑之年,但早已是科普界大咖、知名公众人物,除积极组织开展生态和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的科普活动外,曾身为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常委,他还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2020年6月30日,他在《光明日报》撰文“小型兽类不能‘缺席’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呼吁重视小型哺乳动物保护。在劲硕看来,小型兽类多样性丰富,占整个哺乳动物数量的比例非常高,其中不乏珍贵、稀有、濒危甚至诸多狭域分布的特有种类,通常被认为是环境指示物种,对判定生态系统健康与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2021年最新修订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他在文集中再次撰文“小兽也应受到重视与保护”,持续呼吁:“希望未来的再一次修订,在充分的科学评估基础上,将更多具有保护意义与生态价值的野生动物吸纳进来,应保尽保、能保则保,让更多濒危野生动物能够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最后,搞科普必须充满激情,张劲硕当仁不让。科普具有公益性,搞科普不可能挣大钱、发大财,更需要一颗激情澎湃的火热爱心。2022年9月28日晚,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科技部人才与科普司支持,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承办的第58期科学咖啡馆活动成功举行,作为主讲嘉宾,张劲硕以“蹄兔非兔 象鼩非鼩——我们弄错了的动物知识”为主题,通过提出一系列启发式问题,运用生动活泼的讲解,“解密”动物的体貌特征,破除听众对动物的各种误解,引导听众走进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我当时也在活动现场,深深地被劲硕激情四溢的精彩解说所吸引、感动。劲硕告诉我们,还在上小学时,他就结识了《大自然》杂志,成为杂志的通讯员,常年订阅一大堆科普杂志;上中学后,几乎每周都要去动物园和自然博物馆,经常关起门在家模仿《动物世界》的解说,对科普的热爱可谓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
张劲硕是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最年轻的团员,兼任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委员、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理事、科学松鼠会资深成员等大量社会职务,经常担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科技、科普栏目嘉宾,每周都要到中小学、社区讲座科普。他还是博物旅行、科普旅游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策划、组织青少年野外科学考察活动,足迹遍布世界各大洲,各类媒体经常能见到他的身影。如今,他主政国家动物博物馆,积极践行自己所倡导的“博学、博爱、博雅”的博物学启蒙教育理念,更是把馆里的科普活动搞得风生水起,热闹非凡。品读他的这两部科普文集,你可更加了解张劲硕投身科普事业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更能感受到他乐在其中的睿智、激情、豁达、谦逊和仁爱。
《蹄兔非兔 象鼩非鼩》《蝙蝠是福 麋鹿是禄》是两部难得的优秀科普随笔文集,每篇短文从题目到内容都充满了情趣,难得的是张劲硕用科学专业、通俗易懂、生动有味的文字,给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创作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有感于斯,填《浣溪沙》词一首,祝贺劲硕科普新著面世,并向读者们鼎力推荐阅读。
动物钻研悦醉迷,痴情科普献灵犀,斑斓新著绽虹霓。
蹄兔象鼩非是论,蝙蝠麋鹿禄福齐。文图劲硕妙切题。
本文刊登于2023年6月28日《中华读书报》第16版“书评周刊-科学”。
作者简介:
苏青,曾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编辑部编辑,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继续教育学院暨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科技导报社副社长、副主编,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副主任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