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院士做科普:大材“大”用,使命担当

科普时报
原创
科技日报社旗下国家级科普全媒体平台。
收藏

“知识不像苹果,给了别人你就没有了。知识是共享的,你给别人知识,对自己也是一种促进,大家都会获益。”9月2日,在“科学与中国”20周年大会暨“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启动仪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的这句话道出了科普的真谛。当天,众多院士专家和科研工作者汇聚活动现场,为科学普及而身体力行。

千名院士参与千场科普活动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对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提出殷切期望。

“这封重要回信,为进一步做好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在启动仪式上说,多年来,“科学与中国”在推进科普事业发展和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做好院士科普工作既是落实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光荣政治任务,也是充分发挥院士作用应尽的社会责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李晓红称,中国工程院将协同推进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强院士科普工作的支撑保障,充分发挥院士群体在科普工作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朝晖表示,希望广大院士专家更加自觉地以推动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聚焦国家重大战略,聚焦青少年等重点人群,聚焦社会公众关切的科学热点,争做新时代科普事业的先行者、推动者。

启动仪式上,“科学与中国”组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宣读了《“千名院士·千场科普”倡议书》,号召两院院士积极投身“千名院士·千场科普”行动,每年至少参加一次面向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活动,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传播到广袤的祖国大地上。

院士做科普是大材小用?

院士参与科普是不是大材小用?针对这个疑问,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风益给出了答案:“院士做科普不是大材小用,而是大材‘大’用。因为,相对来说,院士考虑的问题更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可以更好地帮助公众理解和把握科学的本质。”过去20年里,很多院士专家通过“科学与中国”接触到了科普工作,用自己的亲身实践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贡献,为国家的创新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最前沿的科学往往也是最深奥的,那么,该如何平衡科普的科学性与通俗性,搭起科学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在活动现场,参与了“科学与中国”科普工作的院士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方法:江风益院士“用家里人做实验”,先在家试讲,再改进家人听不懂的内容,力求做到语言生动、通俗易懂;金涌院士不满足于写书、作报告,还把化学故事拍成短视频发到网络平台……

传承科学家精神

启动仪式后,“千名院士·千场科普”首场报告会正式开启。中学生代表等200余人聆听了武向平、丁奎岭、邵峰、姚檀栋、梅宏、高德利、金涌、孙凝晖等8位院士带来的精彩科普报告。

来自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高一年级的白家岩在现场认真地做着笔记。他说:“听了邵峰院士的讲座,明白了细胞焦亡是人体免疫的一部分,能促进机体产生炎症反应。如果将细胞焦亡在激活免疫方面的能力用于癌症治疗,会极大地造福人类。研究团队在炎症免疫研究领域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姚檀栋院士关于“青藏科考之路”的主题科普报告,则让北京市中科启元学校初二年级的刘玥含印象深刻。“院士讲述的科考故事让我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科考队员对科学问题的钻研精神和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也让我十分钦佩。”她表示,这次院士科普讲座让她更明确了今后报考理工科的学习目标。

评论
科普5dc9f15cbb99a
太师级
院士做科普,大材“大”用,使命担当。做好院士科普工作既是政治任务,也是社会责任。
2023-09-08
科普5d3a538e23e4a
大学士级
知识是共享的,你给别人知识,对自己也是一种促进,大家都会获益。院t做科普如同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2023-09-08
天地一只鸥
举人级
2023-09-08